雖然花了很長的時間,不過第五卷終於結束啦!可喜可賀,可喜可賀(撒鹽)

不過真正用在碼字上的時間並不多,只是單純因為工作的緣故,並沒有太多的時間和精力去碼字,所以說社會人真是,啊——

整個第五卷,是想要講述一個古希臘式的悲劇,是一個非常柏拉圖式的悲劇。蘭莉婭的整個身世其實就非常符合古希臘悲劇的標準,尊貴的身份,復國或者說是復仇為動力的信念,再加上一點點宿命論和英勇的抗爭,最後當矛盾衝突達到極點之後以機械降神收尾。總是就是非常希臘的感覺,相信諸位如果對古希臘戲劇有了解的話一定會感覺非常眼熟,如果能產生這種感覺的話就說明咱成功達成了目的。

在古代希臘,喜劇被認為是淺薄的,而只有悲劇才是真正能夠讓人心靈得到凈化的。在柏拉圖的心中,一個悲劇的主角應該是有一定身份的人,這樣當他失掉身份的時候才能體現出懲戒的感覺。然後這位主角一定是要因為自己性格或是行為的失誤而釀成悲劇,這樣的悲劇才具有教化人的意義。在悲劇的最後,主角最好以死亡來結束,因為只有悲劇主角的死亡,才能夠讓人產生敬畏。

正因為如此,在最初的構想里,蘭莉婭本應該在最後的戰鬥中死去,這樣一來整個故事也就會有那種悲壯的史詩感。但是咱個人特別喜歡蘭莉婭,有點捨不得,所以讓維比婭代替她領了便當(維比婭:???)最後的結局也沒有陷入那種徹底絕望的氛圍。這算是因為私心而造就的美中不足吧。

柏拉圖的戲劇理論儘管今天來看已經過時了,不過還是有很多可以學習的地方,咱很喜歡希臘神話里的那種宿命論,特別是英雄與命運抗爭的橋段(雖然最後被命運戰勝了)。儘管在這趟環遊世界的旅途里,希臘並不在計劃之內,不過希臘在故事裡的存在感很高,這是因為考慮到古代希臘的影響力而做的設計。

值得一提的是,在當初做世界觀設計的時候,因為考慮到羅馬帝國要以被奴隸暴動的形式推翻,所以後續的分裂也就不存在了。沒有東羅和西羅的分裂,查理曼也沒有得到羅馬人的皇帝這個稱號,所以這個世界觀是沒有拜占庭和神聖羅馬帝國的。希臘諸島依舊是希臘人的土地,只不過他們得自己面對塞爾柱人的侵襲。

當然說起羅馬,就不得不提咱個人非常喜歡的一部書,喬萬尼奧里寫的《斯巴達克斯》。這是咱大學時期看過的最喜歡的一本故事,可以說是深受那種自由主義精神的感動。如果諸位看過這本書,就能夠理解為何在這個世界觀下羅馬帝國是以這樣的形式覆滅。這算是對那個悲壯結局的一種美好的願景,至少在這個假想的世界,斯巴達克斯成功了,並且創造了全新的歷史,後續的故事也因此而起。

不管怎麼說,羅馬人的榮光也就到此為止了,少女們的下一站是凱麥特,也就是埃及。因為古埃及人都很喜歡貓,之後將會是萊雅的主場,所以萊雅終於能夠挽回一點身為主角的尊嚴(不是)

接下來附贈的是第五卷的特典,因為幾乎沒什麼時間練習,所以畫工完全沒有長進,不過該有的還是要有的(驕傲臉)。感謝大家一直以來的支持,那麼埃及篇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