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当然没有这种东西了。

个人的话,除了方舟星火池子歪了七八个六星最终沉了,没什么……

o(╥﹏╥)o。

原本想着到底需不需要这种后记,因为以下的内容将会是对人物的讨论和剧情逻辑的解释。倒不是快餐式的“十分钟看完***”,但确实像是把故事嚼碎了再挑出来的感觉,把很多本应该留给读者的细节给挑出来了,大概会很煞风景,所以请务必注意及时避雷。

剧透是肯定的,不过能看到些文字的人肯定都不会在意剧透了。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里仅讨论一千个哈姆雷特中的一个,希望并不会限制其他人的心理猜想和道德判断。

******************************************警戒线在此****************************** ************

月。

毫无疑问,月是个扭曲(请不要把扭曲等同于精神变态)而又矛盾的人。他对其他人的遭遇漠不关心,还总是充当作壁上观者的角色。不论是对柯丽娜、穆雅,还是洁丽莎、珀尔希,他从来没有想过真的要用自己的能力去帮助这些人避免悲剧,也从来没在乎过别人的感受。在萨格拉的事件中,他甚至不惜让珀尔希险些送命,就是为了创设一个场景让珀尔希思考并回答他的一个问题。

然而他又是矛盾的,他最终祝穆雅好梦,把洁丽莎带回了家,也找到了布克,让他回到洁丽莎的身边。他一直剖析着别人的遭遇和矛盾,定别人的罪。然而他又总是在一切都不可挽回时动容,为别人做了最后那点已经不值一提的举手之劳。

究其原因,是因为月本身的性格和他的经历迫使他走向了两个完全不同的极端。月本身并不冷漠,也没有把别人的经历和遭遇当做消遣的喜好,甚至极度厌恶现在的自己。然而在漫长的生命中他送走了太多的人,只有自己孤身一人活了下来。死亡意识的寡淡让他对其他人渐渐失去了认同感,他不再自认为人类,把其他人看做“虚假的生命”。

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的压迫下,月产生了自我厌恶。自我厌恶则进一步让他拒绝和他人的真心交流,几乎无时无刻都在以“角色扮演”的方式伪装自己,最后已经到了用心理活动来欺骗自己的地步。

最可悲的是,月实际对于自己的情况有着清醒的认识,但又无可奈何,无法改变自己。

艾丽西娅

艾丽西娅某种程度上和月一样,她总是尽可能地保持旁观的立场,不会轻易地去干涉。比起拯救他人的生命,艾丽西娅更加看重精神上的解脱。但很多时候,精神上的解脱根本就不存在,最后临到的结局只能是肉体上的毁灭结束精神上的痛苦。艾丽西娅也清楚这一点,因此她秉持着“不应当什么都不做,但也不得不接受无能为力的事实”的观点。

在萨格拉事件中,艾丽西娅实际上已经预测到了事态的发展,但她找不出解决办法。她断然不可能放任古神苏醒,但也没有办法说服奥利维娜和奥特,于是只能选择了任凭事态发展(没有直接找上塔沙尼涅亚),最终依靠月机械降神般的力量把一切风浪抹平。这一点,在她告诉月“欺骗和背叛构成了死环”的时候已经体现了。

艾丽西娅虽然也和月采取着类似的旁观态度,但她总是充满悲悯的,这也是珀尔希并不讨厌她的原因。然而对于那些遭遇苦难的人来说,她只是个路人,她也没办法为他人解开心结。这个世界没有那么单纯,绝大多数人并不会把自己的内心所想透露给一个陌生人(哪怕你是来帮忙代写信件的,哪怕你立志终结这片大地的苦难),因为没人会指望艾丽西娅能够帮助他们。

就结果而言,艾丽西娅只能目睹一幕幕悲剧的发生,竭尽所能地做着那点根本就微不足道的小事,徒劳地想要在精神上拯救他人。

珀尔希

比起艾丽西娅和月,珀尔希要正常得多,但远没有到正常人的范畴内。说得简单直接一点,珀尔希就是在一个极端的社会边缘群体中长大的,这注定了她会理所当然地认为这个社会应当遵循差序格局的规则。当珀尔希和对方的关系并不那么亲密时,珀尔希就会表现得漠不关心,甚至是草菅人命。然而当珀尔希对待某些她个人认为值得珍视的人时,她又会表现得温柔而可靠。

因此,珀尔希的善良是一种较为原始且纯粹的天良,是一种自我中心、区分对待的伪善(齐宣王点赞),是一种不顾后果、不择手段并且常常需要通过暴力来贯彻的善良。这也就是为什么她一方面为洁丽莎感到愤懑,另一方面却能毫无心理压力地摧毁别人的家庭(修斯)。

珀尔希的人生阅历远不如艾丽西娅和月,但这并不意味着在许多事情上艾丽西娅和月就一定是对的。珀尔希这种在绝大多数时候都凭着纯粹的天良行事的人,难免会和月起冲突,同时也势必在事件中起着更加积极(并非正面)的作用。

总结一下,这并不是一个在旅途中救赎他人的故事。主角三人尚且病入膏肓,遑论拯救他人。有的只是在一场旅途中,那些远离大众视线的孤立者们不被理解的哭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