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咬了一口的未來:11年來,iPhone 帶來了什麼?

文章分類:輕之文庫專欄  作者:鱆   發布時間:2018-06-05 15:28


BOOM!

(喬布斯開發布會時慣說的詞)

2007年1月9日,在舊金山莫斯康展覽中心的 2007 Macworld 展會中 ,喬布斯向世人介紹了 iPhone(第一代)。同年6月29日,蘋果公司正式發售了 iPhone。

谷歌公司(Google Inc.)緊隨其後發布了安卓系統(Android系統,取名於An Droid,即一個機器人),並於次年9月23日正式發布了HTC Dream(第一台搭載安卓系統的手機)。由此一場全球智能手機的變革序幕正式拉開。


(圖片來自於網絡)


(圖片源自網絡,HTC Dream)

回顧11年前,iPhone 搭載了 128MB 內存,4GB、8GB及最大16GB的可選存儲空間。1400毫安時的內置不可替換電池,三星1176JZ(F)-S,620MHz的處理器,200萬像素後置攝像頭,3.5英寸的320x480像素多點觸屏和重力感應燈元件,及135克的機身重量。

iPhone 的發布在一開始並沒有引起很大的轟動。在那個對數碼產品不會在發布前就泄露真機照的年代,像筆者這樣的大眾老百姓都沒意識到 iPhone 是什麼。

大家只知道,喬布斯發布了一台價格高達599美元的全觸屏手機。

對比11年後的今天,iPhone X的配置為 3GB 內存,64GB及最大256GB的可選存儲空間。2716毫安時的內置不可替換電池,蘋果自研的A11仿生 2.39GHz 處理器。1,200萬像素後置攝像頭,5.8英寸的2436x1125像素多點觸控異形屏和一堆該不贅述的元件,及174克的機身重量。


謎團:來自未來的手機

對於業界來說,由於並沒有多少人親身經歷了喬布斯的演示,關於 iPhone 的猜測也是眾說紛紜。iPhone 的發布則變成了一場「猜謎大會」。

如,一台手機配備4GB的內置存儲器(當時一個8GB U盤可賣到50美元,https://jcmit.net/flashprice.htm

)?它甚至還配備了重力加速傳感器、距離傳感器、多點觸控?

全觸控?我甚至可以「訪問一個完整的網頁」,天吶,還是在手機上?我的手指是否戳得下?還可以聽iPod?等等,iPod 是什麼?我可以滑動屏幕就輕鬆瀏覽照片,這有什麼意義?我甚至還能看地圖定位自己在哪裡,Why?

當然,最大的謎團是大家不理解喬布斯哪裡來的信心,讓幾乎所有拿着鍵盤手機的人為了他的操作系統和這些高科技買賬。

一時間,iPhone 成為了高端、高科技、土豪、傻錢多… 等等的代名詞。

對筆者來說,iPhone 的發布並沒有對生活引起多大的變化。在PSP 1000都是沒幾個同學有的年代,筆者本人也是從電腦報、電視、網站及動畫片里知道了 iPhone 的存在和隨後發酵出來的影響力。


(2007年的動畫《瀨戶的花嫁》中,最終BOSS土豪拿着 iPhone 拍小燦的鏡頭)


( 有GIF 來自競爭對手微軟前CEO鮑爾默的嘲諷:什麼,500美元?就為了一個手機?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ywi0h_Y5_U

當然,這些謎團在一開始並沒有多少人能夠解答,而真正的謎底,是在隨後的10年內逐漸揭開的。


( 有GIF 當然,真正讓我對 iPhone 的高科技留下印象的還是 NICONICO 技術部中對 iPhone 的多點觸控的演示 http://www.nicovideo.jp/watch/sm4604359

首先是多點觸控的屏幕,那個時代大部分從功能手機切換到智能手機的人,首先問的第一個問題是:觸屏輸入,是否比鍵盤輸入效率更高?我為什麼需要多點全觸控屏幕?

筆者也曾是黑莓、諾基亞Qwerty全鍵盤手機用戶,習慣了手機全鍵盤可以盲打后,聊天速度是有顯著提升的。對於沒有實體按鍵的屏幕想要像在鍵盤上那樣高效輸入,還是有一定難度的。既然全觸控屏幕在輸入上並沒有超越鍵盤輸入多少,那麼有意思的地方來了,多點全觸屏到底是幹什麼的?

很簡單,只要你對着屏幕劃一下就懂了。

容量,隨着網絡基礎設施的建設及高清化的來臨。人們的存儲設備的容量要求越來越高。現如今隨便一個手機遊戲都要佔據上GB的體積(比如筆者正在玩的少女前線)。更不用想10年一款桌面電腦級遊戲也才勉強上GB。

強大的后攝像頭也曾是人們質疑 iPhone 非常多的一個地方,首先很多人認為它雞肋,高不成低不就。然而隨着後續 iPhone 的發售和強大的智能手機需求所推動的技術變革,現在手機前後攝像頭已經成為了全球最普及的攝影方式。基本取代了人們對初級、入門級照像機的需求。

3G、4G、5G與桌面級的App,iPhone發布之初便搭載了郵件、可以訪問桌面網頁而非Wap的瀏覽器、地圖等等。這些在iPhone發布之初的確是極其昂貴和奢侈的,尤其是3G在中國都難以普及(這也導致了當年大量3G概念創業公司集體死亡)。然而現如今來看,已經成為了熱門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當然換到中國來看了話,應該是:用4G流量發QQ表情、看B站、玩實時聯機手游(如吃雞或王者榮耀)、用地圖打車、導航等等。

當然還有一票其他的各式傳感器,對應了我們生活中的記步、指南針、導航、搖一搖等等功能。


App Store 與蘋果稅

iPhone 第一代發布時並沒有開放軟件開發平台。

當時的全球軟件行業主流銷售方式是:物理線下銷售渠道、網站銷售。主要商業軟件開發的操作系統平台為Windows。

而那時的主流智能手機操作系統和一般功能手機可安裝的軟件主要技術為Symbian OS、Linux + K-Java、Windows Mobile、Windows CE、Palm OS等等。智能手機的軟件銷售方式也大多依託於手機網絡運營商(也許你的回憶中會有中國移動在自己家Wap網站上賣各種Java小遊戲的印象)。

然而蘋果遲遲不肯開放軟件開發平台也讓大家紛紛猜測,當時的主流觀點是:

蘋果主推 W3C 新標準和 WebKit,理由是蘋果發布了一套 Web 開發規範。

蘋果尚未和 Sun Microsystem (Java的開放公司,后被Oracle收購)達成協議。

蘋果不打算開放軟件平台。

然而還沒等大家猜夠,蘋果便發布了 App Store。

其中令人矚目的是高達30%的令人咋舌分成比例(即蘋果稅),以及被拒之門外的 Flash 與 Java。(喬布斯發布說:Nobody uses Java anymore. 即Java無用論,打臉的是在Java依然是現在Android開發中的主力技術,全球最流行的獨立遊戲Minecraft也使用Java編寫)

然而當時人們詬病更多的,一是 App Store 的圍牆花園與審核政策,另一個是 iPhone 的好玩 App 實在太少了(發布時自帶500個初始App)。


(著名的「I Am Rich」App,售價高達999.99美元,相比惡搞,更多的是一種仇富心態)

(蘋果為開發者們提供的標準宣傳素材「前往 App Store 下載」)

2017年,App Store 的 App 總數突破 2,200,000,下載總數超過 130,000,000,000+。

這11年間,Software(軟件)早已被 App 所替代,雖然在最初 App Store 也曾被開發者質疑過諸如Jailbreak(越獄)之類的問題。然而現在 App Store 早已是全球最大的正版軟件及數字娛樂產品銷售平台。

而App Store的上架應用數量,可能早已超越了Windows全平台軟件的總數。當然,看看 iPhone 的老對手安卓,Google Play 2017年時的總應用數是 2,700,000。


到底哪個才是電腦?


(Powerbook 150,蘋果於1994年發布的筆記本電腦)

從人類歷史第一台電腦,到商業計算機,到個人電腦(Personal Computer,即PC),又到筆記本電腦(Laptop或Notebook Computer),再到PDA和智能手機、UMPC(Ultra-mobile PC)、MID(Mobile Internet Device)、平板電腦。很快計算機的歷史也要接近100年了。

在現在這個時代來看,一台手機的性能理論上已經可以跑得起 Windows 10 了。我們的生活也從過去純PC的環境,遷移到了手機回郵件、看Word、讀PDF和用微信、APP就能完成各種訂票購物乃至查公積金的年代。

曾有不少關於 Internet Explorer 6 會繼續統治互聯網的聳人聽聞的說法,現在也不攻自破了。

然而當我們再次面對購物網站上眼花繚亂的數字產品時,人們的選擇非但沒有簡單,反而更不知所措了。很多人都在問,如果不玩遊戲了話,我應該選筆記本,還是平板電腦?

8年前,第一台 iPad 發布(2010年4月3日)。野心勃勃的喬布斯還未等世人消化完iPhone,便拿出這個如同一本雜誌尺寸的數碼產品,演示它是如何像PC那樣上網、如何看書、看電影,甚至是玩遊戲的。

由於 iPhone 的影響力,一時間人們紛紛以為 iPad 將會取代筆記本。

這甚至影響了老對手微軟在 Windows 上的戰略,很快 Windows 8 便加入了全觸控並針對觸控做出了非常多的調整。

而谷歌也不甘示弱,迅速在安卓系統中加入了許多針對平板的特性。

一時間PC/筆記本衰退論鋪天蓋地好不熱鬧。


(蘋果的iPad Pro宣傳片,廣告一出立刻引起強烈反彈)

這場電腦與平板之爭一直持續至今,去年蘋果的 iPad Pro 宣傳片中,小女孩帶着 iPad 上學上課寫作業查資料,強調 Apple Pencil (蘋果筆)和 Smart Keyboard(智能鍵盤)不僅可以很好配合 iPad 使用,吊打微軟 Surface,甚至在結尾鄰居問她「你在用電腦做什麼呢」時,直接反問:

「What’s a Computer?」(電腦是什麼)

當然,這也是宣傳片的名字。

廣告一出立刻引起強烈反彈。外國網友們紛紛質問:現實中是否存在不知道電腦,只知道 iPad 的小孩?當然這些質問暴露最多的,不簡簡單單是對 iPad 的質疑,而是對蘋果本身的質疑。

換句話來說,也許現實中真的有許多小孩像女孩這樣,不知十年前可在新華書店裡購買江民殺毒軟件和大富翁,在瀏覽器中下載免費軟件,不知道 Photoshop 只知道美顏相機,不會用瀏覽器只會用各種 App,甚至不知道拷貝與粘貼。

我們是否真的生活在像蘋果幻想的世界中那樣,僅僅用一個平板就能解決所有問題呢?

答案完全不是。

我們生活中的大量專業軟件,仍然是PC時代的遺留物。

大量未經過觸屏優化的複雜的操作界面和各種需要鼠標進行精準輸入操作的地方比比皆是。

蘋果努力了許多年,移動平台上的專業生產軟件依然是鳳毛麟角,考慮到如 App Store 這樣的正版軟件商店,和每年都在不斷增加的移動平台新特性(如AR、VR)會吸引更多開發者加入挖掘桌面、手機通用APP。

但專業軟件的進步慢源自於其本身就已經被少部分軟件巨頭壟斷。單方面從大需求(如Office)上推動,依然很難說服桌面用戶。

當然,從其他方面移動平台特性來改變人機交互如何?VR、AR和MR目前來看是很不錯的趨勢,如微軟的 Hololens 就給人們帶了很大想象力。只是這一技術沉澱到普及,個人看法是不可避免的又是一個十年(就像從第一代 iPhone 發布到全民微信搖一搖搶紅包的時間跨度)。

至於其他趨勢呢…?


(把手機插入工作站即可成為「電腦」的鎚子堅果R1與TNT工作站)


科技獨裁者


(網友惡搞,納粹味的蘋果)

早在 App Store 發布時,就有許多人稱喬布斯為獨裁者。隨着蘋果近年來的發展,有開放和轉變,但更多的是人們對蘋果未來的迷茫。

假設,成為一個合格果粉你將會:

使用 Macbook 工作,絕佳的便攜性。隨時盒蓋、開蓋便可秒喚醒電腦,期間超低功耗。你可以在任意時刻(如在家裡看網頁、聊天、寫文檔)時盒蓋。移動到學校或咖啡廳、工作場所時,打開便是你剛才的所做的一切。iPhone 來電話時,通過 AirPods 在 Mac 上接聽。或是在 Mac 上查看 iPhone 的短信。

訂閱 iCloud,你可以隨時在 Macbook、iPhone、iPad乃至 Windows 間同步大量的照片、文檔,乃至查看Photoshop文件(依然需要在Mac上編輯)。

訂閱 Apple Music 或在 iTunes 上購買音樂、電影,iBooks上購買輕小說、漫畫等等(限海外),並在你的 Apple TV 上播放(限海外)。

通過 HomePod 和 Siri 操縱家中的智能家電,如嘿 Siri,幫我開下燈(限海外)。

使用 Apple Watch 追蹤你的健身記錄,甚至可以複製你的Sim卡,從而連手機都不需要帶(限海外)。

成為果粉的代價是:

使用 Mac OS 工作,你將不能享受到各種 Windows 遊戲的樂趣。許多在 Windows 上的專屬軟件在 Mac OS 上無法使用。當然,也有許多 Mac OS 上的專屬 APP 供你選擇(如Sketch)。

不支持安卓系統的 Apple Watch。

蘋果健康、iCloud等等將會記錄你大量個人隱私資料。這導致丟失或被盜取 Apple ID 的代價會變得非常昂貴,誇張點可以想象下艷照門,簡單點則是你的郵件和照片。

如果是資深「果粉」,想要跳轉到安卓陣營或可能存在的其他陣營顯然更難。比如Windows 和安卓沒有辦法像 Mac OS 同 iPhone 那樣輕鬆同步電話、短信郵件等。你喜歡的 iOS 遊戲賬號往往和安卓都是不相互通的。而 App Store 購買過的東西也很難轉移。

不過和真正的問題,如:近來年蘋果的「蘋果降頻門」,坊間謠傳的「負優化」,國內手機用戶普遍習慣的雙卡… 相比,習慣上的問題還不算什麼。

科技巨頭蘋果似乎不斷從側面向我們展示,相比深藍巨人,誰才是真正的老大哥(Big Brother,來自小說《1984》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5905261)。


(著名的蘋果廣告,內容是小說《1984》中身着紅色貞操帶女子擲斧砸向老大哥 )

廣告中,人們如機器人般整齊排隊穿過工業色的藍灰色調通往電幕的隧道,源源不斷的走向電幕前聽從老大哥的「指示」(暗諷IBM),而一位色彩鮮艷的女子則不顧保安的追趕帶着鎚子奔來。最後一鎚子砸向電幕,在坐的「機器人」目瞪口呆。

廣告的結尾更是直接說明蘋果要在1984的1月24日發布Macintosh(即後來的Mac電腦),並帶大家見證,為什麼1984不會成為小說中的《1984》。



這一著名的廣告片昭示蘋果註定不會是一家簡單循規蹈矩的公司,更是影響了日後喬布斯慣於同市場上排名第一的公司叫板的調性(就像 iPhone 叫板諾基亞等公司那樣)。

34年過去了,昔日的王者(IBM、HP、DELL)早已從PC業務轉型為基礎設施公司,而當年那塊「電幕」似乎也變得小到人手一台。

廣告中的無名女主角敢將鎚子揮向「電幕」,某位以相聲知名的科技公司CEO砸西門子冰箱,但筆者這樣的平頭老百姓,不小心把手機摔地上磕出痕迹還要心疼半天呢。

就像年初鬧的非常厲害的 Facebook 隱私事件,我們的生活似乎註定從計算機誕生那天起就要任由這些「科技巨頭」公司宰割。更不要說我國現在在個人隱私方面,還沒多少強有效的立法來約束這些科技巨頭公司。

除去個人隱私事件來看,蘋果的審核也在強迫所有軟件、互聯網公司必須遵守蘋果條約及蘋果稅。這些看起來約定成俗的東西,實際上也才只有11年的歷史。


歷史真的沒有如果、假設?

在許多場合下,隨意探討歷史的其他可能性,那麼一定會被人斥責:歷史沒有假如,任何如果假如都是耍流氓!

像是新民晚報的《中國智能手機擁有率86% 人均持有近2台》(iu.com/r/MV8wXzc5OTQ0MjZfOTBfMTQ0NzcyNzEyMQ==)這樣的說法不絕於耳。

在這個智能手機幾乎每個季度都要有旗艦發布,且性能過剩、消費升級的時代。我們正在不斷養成一個更加昂貴的習慣,即:換手機。

在沒有智能手機的年代,看書跑遍圖書館、書店,買雜誌去報刊亭,買日用百貨去超市… 有了智能手機后,手機叫外賣從食品到藥品和上門服務幾乎無所不包,許多人的常規消費中都增加了運費、額外服務費等成本。

商家們通過紅包補貼來引誘用戶培養昂貴的習慣,這也促使普通商家被迫向App開發商靠攏轉型。當App促使所在的行業轉型成功后,也許小的門店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個大一統的「沃爾瑪」「京東」式的數字商場。

在手機支付的普及和甚至比帶現金還方便的現在,很多人的感受是:錢越來越不夠花。消費僅僅需要:

「下載一個APP」

這樣的發展趨勢,我想恐怕是喬布斯也想不到的。即便這一切都看起來:

「理所因當,不容置疑!質疑手機消費習慣、快遞費、服務費、App經濟乃至蘋果的都是耍流氓!」

反問一句,如果現在一個人把 iPhone 丟在長途公交上,然後下錯站到了一個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會怎樣?我想這應該是一趟相當奇妙的旅途了。

首先你沒有錢包了,也可能遇到拿着現金因為找不開花不出去的情況。

然後是失去家人、朋友的聯繫方式。

如果未來身份證都綁定在手機上了話,你連身份證都沒了。

失去了地圖導航你連這裡哪裡都不知道。

當然這些只是幻想,就像想通過簡單的「觸摸和語音」、或是一根筆一個鍵盤就想忽悠專業軟件丟棄幾十年來積累的桌面環境人機交互並快速轉型一樣不切實際。

不僅不切實際,甚至浮誇到有點反智主義。


已經過去的十年,和我們已處在的下個十年

曾經火患堪憂的網吧逐漸消失了,曾經天橋下賣碟的不見了。曾經新華書店裡扎堆坐地板讀書的,都帶着平板跑去圖書館了。

曾經公園裡放風箏的小孩,現在一個個拿着手機操控無人機在玩。曾經用水性筆抄課表和黑板上老師布置的作業,現在老師會自動發在班級群里。

曾經90后的小屁孩們,現在00后的自稱大叔、老阿姨們。曾經學不會電腦的老人,到現在抱着平板看視頻、小說的父母們。

猛地一看感覺非常自然,但仔細一想,這一切似乎都和 11 年前的那場發布會脫不開關係。

如果不是這樣一款配有全觸控、200萬攝像頭、4G起存儲空間的智能手機發布,並「提前」開啟了智能手機的變革。

也許我們對「計算」本身的需求並不會像現在這麼大,現在每天手機支付公司的交易額早已超越了過去電腦、ATM、銀行櫃檯這樣的組合。

也許我們對美的追求也不像現在這樣過分,網戀么?我有各種你喜歡的樣子(笑)。

也許我們的信息還無法像今天這樣傳播的這麼快,飛機被劫持了和劫持者合影,又或是飛機上出了事都能安定自如的拍一段抖音(笑)。

也許我們還不會知道原來人與人之間存在這樣大的差距、這麼深的隔閡。又或是根本沒想過自己的人生會有如此多的機遇,能認識三位數的人。

當然也不會想到吃外賣是件這麼理所因當的事。

如果問22世紀會不會有哆啦A夢、時光機,這個還是有點難的(笑)。但如果問22世紀會不會變成《黑客帝國》那樣,就不確定了。會不會變成《頭號玩家》,就更不好說了。

但是問蘋果是否會繼續帶着 iPhone 統治當下的這個十年,我想大家心裡也是有譜的。




(來自知乎回答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627962/answer/233455165 )


http://tech.163.com/18/0319/09/DD8H1R9300098IEO.html

至於蘋果江郎才盡論嘛,說實話我似乎十年前就看到很多人似懂非懂、人云亦云的說了。


後記

對於喜歡本文的或喜歡蘋果或喜歡一些硅谷八卦的小夥伴們,這裡推薦三部電影看看。


《Welcome to Macintosh》是一部在 iPhone 發售不久後上映的自製風格紀錄片。感覺和 iPhone 並沒有什麼關係,只是單純的蘋果迷交流。裡面有一位果粉的話至今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什麼,iPod?我並不在乎那是什麼,我只是單純的蘋果出什麼就買什麼」

似乎是這麼說的(笑)。


《Pirates of Silicon Valley》硅谷海盜是一部徹頭徹尾的硅谷娛樂搞笑片,國內翻譯為《微軟英雄》似乎是和當時的蓋茨崇拜風有關係。現在回過頭來看,真是河東河西。似乎叫《蘋果英雄》也沒什麼問題了(筆者已被軟粉大卸四塊)。

當然全片讓我印象深刻的,還是鮑爾默一行帶蓋茨開開葷去看脫衣舞女郎,沒經過人事的蓋茨掏錢要求脫衣舞女郎把衣服穿上(笑)。

鮑爾默還嘲笑說「祈求上帝不想看到蓋茨結婚那天的樣子」(因為片中蓋茨太過於理工男書獃子)。

最後一個肯定要介紹喬布斯的同名電影《Steve Jobs》喬布斯傳(或史蒂芬喬布斯傳),根據同名作品改編的電影。上映於喬布斯辭世之後,算是趕在一波熱度之後的總結。說實話,喬布斯的辭世都有種邁克爾傑克遜的感覺了。


電影中對蘋果創業之初的矛盾,喬布斯本人的性格有比較清晰的概括。

同時也可以了解到傳奇工程師、蘋果第一號員工、喬布斯第一任合伙人、Apple I、Apple II首席工程師,蘋果公司終生榮譽員工斯蒂夫·沃茲尼亞克的經歷(因為喬布斯辭世已無人能開除他了,笑)。

感謝閱讀。


by 輕庫第一科技博主

(完)


QQ圖片20190903184601


加載中, 請稍後
頭像
表情
發表書評 發表評論
后再評論, 沒有賬號請先 註冊

評論成功

0條評論
只展示書評
加載中, 請稍後

后再評論, 沒有賬號請先 註冊

表情
輸入滿200字時可切換書評發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