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 《聲之形》第三期

文章分類:輕之文庫專欄  作者:長弓手地鼠   發布時間:2017-09-29 11:35


作為一部漫畫改編的動畫電影,《聲之形》這部電影給觀眾帶來的思考可能與漫畫所體現出來的內容並不完全相同,但這並不意味着所謂的「欺凌主題解讀」是正確的。恰好相反,它體現出來的更多是人與人之間交流交往上的隔閡與缺陷,還有出於兩個不同立場但同樣階段的孩子如何互相將生命託付給對方一同走過未來的未知。聲之形國內版電影票房最終定格在四千萬左右,成績對於京阿尼來說並不好看。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部片子出現這樣的情況?對於聲之形來說,漫畫改編到底缺少了什麼東西導致他出現這種水土不服的感覺?藉著聲之形已經下映,今天我們來慢慢分析這個問題。



各位好,我是長弓。

從CBO中國電影票房網站的數據統計來看,國內版《聲之形》票房最終收官應該是在四千三百萬左右,而《刀劍神域·序列之爭》到筆者撰稿為止(2017.9.21)七天內票房收益是4735.3W,已經將聲之形甩在腦後。


(慘淡的國內票房,能說的很多,不能說的也很多)


票房慘淡的原因一方面是SAO的內地宣傳工作和內地觀眾影響力都比較強,並且聲之形自身在網絡營銷方面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以及電影上映之前許多觀眾對「被剪掉的20分鐘」的不滿。

這些麻煩的因素疊加在一起,使得這一部在日本票房突破20億日元的日本動漫電影最終在國內卻變成了這樣的慘狀。


(當然我也閑着沒事幹在推特上吐槽了一下,英文蹩腳還請見諒)


不過,將這部片子慘淡的原因全部歸結給宣發和盜版可能多少有點過分,因為聲之形本身在日本上映的時候熒幕數量並不會特別多,可最後日區的效果也沒那麼差強人意。

撇開國內觀眾對動畫電影的受眾和理解,是不是還有一些比較深層次的東西沒有表現出來,作品本身會不會也有一些問題?

這值得我們深推下去,到底這部片子不被買賬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無法哭訴的人際之痛——電影本身討論

首先對於我個人來說,《聲之形》動畫不能被理解成校園暴力的表現來解讀。

雖然看過我前兩期內容的讀者應該發現了我解讀人物用的是欺凌事件作為切入主題,但切入並不等於電影要表達的內容,只是一個方向而已。


(其實在Anitama做的一期訪談里就提到了山田並不想讓本作的主題變成「欺凌」,但是,總有人喜歡往這個方向想)


(對,說你呢)


對於兩位主人公來說,在最終沒有出現那個結局之前,他們對外的人際關係都是封閉的。

區別僅在於一個是物理封閉,一個是心理封閉。

所以我引用了日本上映版中「怪物的童謠」這樣一首歌來作為貫穿始末解釋這兩個角色的遭遇與特徵的核心理論。

如何和怪物接觸,在接觸過程中面臨什麼。

怪物之間的互相關切,以及最後的生命託付。

這些作為這部電影應該被正確解讀的內容而表達出來,但最後形成的卻是一種反效果。

由於欺凌作為事件的主要核心,給觀眾帶來的震撼力也相當強大,使得觀眾對於全篇的最大印象是一個曾經的欺凌者自我救贖祈求當年被欺凌者的原諒並且救贖的人的前因後果而已。




在電影中,西宮硝子人際交往之中體現出來的困難並沒有很好的體現,而石田將也與西宮硝子的接觸上則顯得阻力太少。

並且曾經的那幫孩子如何看待這樣的一對,體現出來的核心也沒有完整的表達出來。

這使得這部片子在很多地方上缺少了觀眾能夠深入去理解角色和對角色有一個正確判斷的基本,很多觀眾並不去注意最後角色關係的變化,甚至是那個光亮的伏筆。


(這個伏筆,實話說完整版里都顯得有點晦澀難懂。筆者大致是這樣想的,一個雙目失明的人,用聲音想象出來外面的東西,把這個光亮理解為聲音的形狀。)


(更別說伴隨着光點的群像里不斷閃過的那些朋友的美好笑容,以及最後的西宮硝子)



很多人在注意體那些校園欺凌的細節,不同的參與者對校園欺凌后的人的看法,以及一個自我救贖的過程,這並不是電影或者原著漫畫想要表達的題材,卻在這樣的情況下被觀眾理解成了整部電影最核心的主題。

我想這是為什麼最後許多的觀眾無法理解那個「光點」出現的真正原因。


(也確實,因為裡面的手段雖然不殘酷,但後續帶來的傷害確實讓人覺得『難受』)


事實上,類似題材的電影或者動畫電影其實不算是少,知名的也有不少,但問題在於,聲之形沒法從這個角度去想,因為她其實把校園暴力表現的太弱了。


(如果真要談比較厲害的,我想岩井俊二的《關於莉莉周的一切》會更加有震撼力一點)


之所以會這麼想,是因為《聲之形》如果真的要體現校園暴力,那這個故事會拍的更加現實一些,並不會用這樣的角色關係和這樣的故事發展作為整個劇情的主要內容來表達。

所以本身,美化「校園暴力」本身也是無稽之談。

於是,從這樣一個角度切入,在國內版上映之後去談聲之形中出現校園暴力內容的影評。

可能都看的是祖國版。



無法被理解的技法之痛——電影表現力的問題

《聲之形》請到的配樂是牛尾憲輔,作為《乒乓》的音效導演,牛尾憲輔的能力是大家認可的。

在《聲之形》這樣一部片子中,為了體現出角色與周圍環境之間的隔閡,以及一些角色情緒上的變化乃至是劇情上的一些轉折,牛尾憲輔在安排《聲之形》音效處理方面用了一些比較特殊的手法。


(雜音的出現反而使得一些地方顯得靜的出奇)


許多的配樂選擇使用嚴肅安靜的鋼琴完成,但在錄製的過程中卻又有意的將那些鋼琴裡面的雜音放入電影之中,觀眾能夠在電影中聽到手指觸碰鋼琴的聲音,踩動踏板的聲音。


(在這一段公開處刑中,靜的出奇的感覺同樣展現了出來)


之所以這樣安排,是因為這些音效對應的畫面很多都是角色獨處或者正在感知周圍環境的畫面。

最為明顯的是西宮硝子剛剛進入班級自我介紹的那個部分,雜音在整個片段的配樂中給人一種「安靜到能夠聽見平常聽不見的聲音」,自然而然的讓觀眾代入到片子里的環境之中。


(直到最後之前的爆點都不安排煽情,不通過其他方式煽動觀眾,只通過這種靜的感覺體現衝突)


而更讓人拍案稱奇的則是一開始的OP選擇,也就是The Who的《My Generation》。

雖然說這首《My Generation》並非代表的是片子中這個角色,但這首歌的出現實際上是為了體現這群孩子表現出來的那種叛逆心情。

我們能夠伴隨開頭石田將也的扭動和周圍人的變化風格,銜接比較直接的片段,甚至是一些意向表達的細節之中感受到這群孩子在這首歌中體現出來的那種「叛逆感」。

The Who的主唱Pete Townshend在這首歌中使用的「口吃唱法」更是給人一種意氣風發和趾高氣昂的感覺,彷彿要叛逆整個世界,用自己的言語打破他們一樣。



電影除了配樂上的特點外,在片子的表達上也有許多看上去有意思的地方。開頭部分將整個漫畫版第一卷的內容整合起來,用歌曲帶着畫面的方式給人帶來了一種群像的感覺。

片中鯉魚和那座橋的存在貫穿始末,給漫畫版故事中沒有說明白的蹊蹺一個比較想象化的解讀。


(群像風格的OP)



而開頭與結尾的光亮,人物臉上具象化表達的「X」電影鏡頭運動上極強的第一人稱感,都在隱晦的告訴觀眾這是一部怎麼樣的片子。

甚至是在國內剪輯版出來之後,被剪掉的之後剩下來的電影,活生生給觀眾帶來了一種「藝術片」的味道。

對於動畫電影來說,雖然會一定程度上造成表達不清楚,但在技法上,可以說是炫了技的。

可惜,觀眾老爺們他不買賬啊!




一類觀眾閱讀過原著漫畫,對於片中大段大段的內容壓縮報以強烈的不滿,甚至認為這樣的刪減嚴重影響了片子表現出來的效果。

另一方面,許多的觀眾沒有辦法理解電影中許多需要推敲需要思考的元素到底表達什麼樣的內容,外加上祖國版刪減了一些本應該作為線索的內容,嚴重導致了這部片子在最後通過一個開放式的一個隱含結局表達出來她的主題的時候,觀眾卻露出了一臉懵逼的表情。

觀眾沒有辦法理解最後到底表達了什麼樣的內容,只是能夠記住片中唯一算是「有頭有尾結束了的校園欺凌」,並且將這些東西作為他要表達的主要內容來理解,自然也不會有太多的觀眾願意去進到電影院看一部自己可能有點看不懂或者看的一知半懂的片子。


(實話說,這段刪的真不應該)


於是乎,我的表現力再強,想法再多,看不看得懂是一方面,看得懂的人認為刪減原著太多甚至影響到了原著要表達的意向和內容又是一方面,直接導致了這樣一部電影在哪個群體里都不討好。

最終,即便是路人粉們一致認為片子里的角色像極了現實里自己遇到的人,也不會願意去因為這個而向所有人推薦並告訴別人這是一部優秀的動畫電影。

至於是不是真的優秀,接下來,我想談的就是這個。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青黃不接的改編

說實話,聲之形的電影版看完我才去看的漫畫。

在我自己的圈子裡,這漫畫我是真沒聽說過,直到聲之形這片子出來之後有人提到了這個動漫版刪改了太多漫畫的東西以後,我才發現這玩意居然有個漫畫。

更搞笑的是,這個漫畫的作者曾經畫過殼中少女的漫畫版,我一樣在收集資料的時候沒看到。

只能剖腹謝罪了。



說老實話,聲之形的漫畫之中,角色的很多表現會顯得更加豐富一些。

說到底,在漫畫版中,角色衝突的體現更加明顯,校園暴力的前因後果也表現的更加飽滿。

但為什麼,最後在動畫內容的體現里,被刪減掉了那麼多的東西?



《聲之形》在日本的分級級別是G級,也就是所有觀眾都可以正常觀看。但從筆者的角度來看,在觀看聲之形特別是欺凌的那個部分的時候,我有那麼一點想快進的衝動。

其實並不是這裡的表現效果不好,而是我覺得有點點看不下去。因為他確實表現出來一個比較明顯,目的性強,給當事人帶來的心理影響大,有些過分的欺凌行為。

所以我一直以為,這部片子的分級應該是PG-12這種需要家長來引導孩子正常觀影的級別。



在原著漫畫之中,聲之形片子里的很多角色都給人一種「需要推敲」的感覺,不論是那個看上去有些奇怪但卻沒有出現在聲之形正式的視覺宣傳圖裡的島田,還是在電影中沒有體現出來卻在漫畫中有一定數量級筆墨表現出來的那個「不怎麼負責任的老師」。

甚至是到植野的個性以及植野對周圍人的一個影響,以及刪減掉的「為什麼這些孩子會突然之間留在一起的最重要理由——他們要拍微電影」這樣一個核心事件。事實上這些東西刪減掉之後可能是可以造成一些正面形象出現。


(但到底是不是審查制度背鍋……誰知道呢)


植野討厭西宮是單純因為西宮的舉動而並不帶有後面對石田被欺凌之後的仇恨;

老師只是單純的不知情和不了解情況,並不是一副想要避重就輕的處理思路。

石田對於西宮的想法並沒有漫畫版本體現的那麼豐富,可能單純的只是覺得「無聊,獵奇」而不會像是漫畫中寫到的「西宮硝子的正確使用方法」那麼刺耳。

班長的所作所為也不會像漫畫中體現出來的可能還帶一點「依着別人的思路走缺少自己主見甚至給人感覺善變」的味道。

所以究竟這樣的刪減到底是在適應分級制度,還是單純希望別的這些東西不要太過於干涉主題的表達。

但如果談到後者,是否在主題的表達上又因為這些元素的缺失導致觀眾在對最後想要表達出來的內容的理解上得到了錯誤的信息?

得出上面那個說法,主要還是因為這部電影的結局上的設定。

在漫畫之中,片子最後的結局是在石田接受周圍的聲音之後,一晃過去了一段時間,當他們畢業參加成人禮的時候,石田拉着西宮的手推開大門,大門后是一片光亮和未知。

這個結局體現了這兩個「怪物」在解決各自的問題並將生命託付給對方之後,手牽着手一起面對未來的未知這樣一種情感。

但在動畫版里,這個結局被改成了石田將也重新接受周圍的聲音,所有的X都掉到了地上,石田捂着臉哭的同時閃過了之前那些朋友的畫面,以及西宮的笑臉。

這樣的結局雖然給人一種更加寫意的味道,但說實話筆者認為和漫畫結局相比簡直是把這個題材理解錯了。

對於觀眾來說,在本身前面角色特性表達不明顯,觀眾不能很好的感同身受的時候再出現這種寫意式的結局,對於觀眾而言簡直是觀影體現上的雪上加霜。


(這段差點把我甜死)


近幾年的漫畫改編電影,甚至是遊戲改編真人電影,多少都會選擇撰寫全新的內容安插在原本漫畫或者遊戲的世界觀中。

即便是真正採取還原原著,也是採取還原原著的某個故事大概,而不是原原本本的還原整個故事的原貌。

並且包括像《一周的朋友》,《關公說事》這類的動漫番劇來說,原著的那些東西雖然有一定的還原,但更多的是想通過原來的這些東西擴展一些新的東西。



因為這類援助通常都是四格漫畫類型,如果真的原原本本動畫化會帶來很強的空洞感,這並不適合動漫作品需要比較強的故事性和角色性這樣的一個要求。

這一次聲之形的漫畫改編動畫,給許多沒有看過原著漫畫的觀眾帶來了一些觀影上的不舒服。

從我個人的角度談,《聲之形》電影並沒有完全理解漫畫中人物關係的精髓,但又希望做到和漫畫一樣的表達內容。

由於可能存在的片長或者分級制度的原因,使得動畫電影刪減了很多本應該作為電影內容中衝突感比較強的部分。

這些集中的原因,最終導致了《聲之形》在粉絲圈和路人觀眾的眼裡,都不那麼討喜的結果。



對與聲之形來說,表現的過分寫意,是需要將人物刻畫的詳細且帶有一些明顯特徵在裡面,才能夠促使觀眾在理解角色的同時去做出適當的推論,推出你要表達的寫意內容的真實情感。

聲之形的做法如同將原著內容當做了比較輕的部分,可這輕的部分,卻無形之中變成了「電影無法承受之輕」,直接導致了這樣的一部動畫電影最後形成了這樣的遺憾。

孰輕孰重,誰輕誰中,是媚俗還是孤高,從創作初期,就應該有一個清晰地,完整的定論,因為但凡是要體現出一點想要融合的想法。

都會成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影響最後創作出來的作品。



以上,我是長弓手地鼠。聲之形三期已經全部完成,從重新解構角色幫助觀眾理解事件,到最後討論聲之形失敗的最終原因,三期節目已經完整結束,也希望您能夠在評論區與我互動,向我提出您寶貴的見解。

我們下一期節目再見。



系列閱讀:

怪物的人類學手記 —— 《聲之形》第一期

人類的怪獸研究筆記本 —— 《聲之形》第二期



QQ圖片20190903184601


加載中, 請稍後
頭像
表情
發表書評 發表評論
后再評論, 沒有賬號請先 註冊

評論成功

0條評論
只展示書評
加載中, 請稍後

后再評論, 沒有賬號請先 註冊

表情
輸入滿200字時可切換書評發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