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該是要學會長大的——《言葉之庭》

文章分類:輕之文庫專欄  作者:長弓手地鼠   發布時間:2017-08-18 17:13


鳴神の 少しとよみて さし曇り 雨も降らんか 君を留めん

鳴神の 少しとよみて 降らずとも 我は止まらん 妹し留めば

——《萬葉集》

(一開始見面的時候留下來的萬葉集謎語)

各位好,我是長弓手地鼠。

人常說,孩子到了一定年歲,接觸了一定的事物之後,終究是要長大的,其實我本人對這話也深信不疑。

即便是動畫電影導演這種看上去還有很大的脫離現實的情感在裡面的人,最後也是要遵循現實的規範守則去按照現實的運動軌跡走的。

於是,花時間去思考一些成長的東西,可能對於動畫電影導演來說,是一個必須要經歷的過程,別人如此,新海誠也是如此。

其實一開始我並不是很喜歡新海誠的片子,當然,在看你名之前,我還沒接觸過言葉之庭。所以深表遺憾的是,當我看完你名,幾乎是歇斯里地的抱怨他的BGM插入方式和不好好講故事這兩個問題之後,我折回來看言葉之庭,猛的間才發覺。

原來你還是會拍好電影的,雖然從電影的某方面角度來說拍的也不是特別好。

(可能是我個人就不喜歡前前前世的風格,以至於在電影院看前前前世這首歌作為轉場插入的時候,我居然整個人被嚇了一跳差點從電影院離開。)

 

了無音訊,我性空山——平平淡淡的感情,五味雜陳的人生

 

一個想要想成為製鞋匠的男孩,一個患有輕微味覺麻痹的女老師,在一個下雨天的公園的涼亭里發生的事情。只要是撇開那些奇怪的私心雜念,這應該算是一個非常擁有文藝氣息的畫面。在這樣的一個文藝氣息下發生的畫面,所給我們帶來的卻是一個相對平淡的故事。

(實話實說,假如沒有上面那句話的解釋,光看到這個畫面,我是想不歪的)

即便是女主作為教師在學校收到高年級學生的言語欺凌,甚至是導致一度不想回學校教書,但這也並不代表這部片子所要表達的是什麼現象反思或者更深層次的含義。他其實是就是兩個人五味雜陳的人生中出現的一個交集,交集於這樣一個下雨時公園的亭子里。兩個人不論是從夢想還是身份上產生一些交織和聯繫,最後組合起來的才是言葉之庭這樣的一個故事。

(言葉之庭就是一個發生在一個正常現實裡面一個稍微顯得有點平淡無奇的故事,即便是場景里有多麼豐富的美術設計語言,多麼豐富的鏡頭表達。但故事的核心依舊是貼近現實生活的,且能夠讓人感覺到等同於從文學作品中感覺到的那種情緒上的變化。)

但問題就在於,這是一種文學化的表達,並不符合電影表達的那種中心。新海誠一直在嘗試用文學的手法表現電影,但電影和文學氣息其實很難做到完美詮釋和有機融合。因為觀眾需要感受文學氣息的部分的時候,我們看到的不是文字,而是文字思考形成的畫面。這對於帶動觀眾去思考這個文字才有的功能來說是極大的限制,而就是在這種限制之中,使得電影不能以文學的角度去表達文學作品應該有的深度。只能通過直觀的人物衝突,心理活動上表現文學作品中的情感。

(片中這三組鏡頭機位相同,變化的只是片子里的人,但我們能夠很明顯的看到片子里的人物之間關係上的那個變化,這是電影工業能夠表達出來的無解說狀態下比較貼近文學創作中心理活動的那種表達方式)

直白的來說,當文學作品的林黛玉一邊葬花一邊吟《葬花詩》的時候,電影所能做到的,只是儘可能的渲染這個場景讓他接近導演在讀到這個部分的時候產生的觀感而已。

(理解一個人物在一個鏡頭中所體現出來的那種差異和區別實際上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我們只能通過更多的鏡頭中人物的表達來體會導演或者編劇在安排這個人物在這個片段裡面帶有一種什麼樣的情緒感。相對的,對於導演來說,觀眾對於某個鏡頭裡的某個人物是很難得到與導演本身思考相同的觀感的,但恰好這種觀感又是觀眾在理解這部電影的時候最基本也是最關鍵的一個因素之一。)

可問題在於,觀感本身並不只是導演所有,一千個讀者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對文學的理解和掌控並不能根據導演直白的表現作出所謂的效果出來。而一旦觀眾不認同你營造出來的文學氣息,便會將這部片子一巴掌拍死在地上,不會再花時間思考下去。

(相比很多喜歡戀愛結局的觀眾很難接受這樣一個看上去不好也不壞的結局吧)

相比起其他新海誠拍攝的同類型片子來說,《言葉之庭》做到了在這個需求上的取捨和努力。新海誠導演在這部片子中找到了一個比較融洽的點,雖然故事本身平淡無奇甚至有些不夠過癮,但越是這種平淡無奇的片子在表達的過程中難度才體現出來。由於本片兩位主人公交融衝突的場景發生在這一個下雨的亭子里,對於導演來說,給觀眾帶來故事的推進感只能通過兩位主人公的動作和不斷產生的一些細節描寫,以及兩位主人公在時間線上的情節推動。

在《言葉之庭》中,觀眾能夠很明顯的看到角色在服裝上的變化,兩個人擺放在椅子上的物件也出現了一些不同,而就是在這種不同之中,觀眾能夠感覺到兩個角色的關係互相開始推進,互相也開始密切且親密起來。這種潛移默化的感覺伴隨着天氣中的一些細節,很容易讓人感受到屬於這兩個角色本身在亭子里發生的故事,其實比角色各自在自己的時間線上做着自己的事情來得豐富的多。

(當然這裡說到的角色服裝的變化其實更多的是在指女主而並非一天到晚穿着校服的男主)

雖然兩個人一開始相對都是帶有一些悲劇情感的開頭,不論是男主想要成為製鞋匠卻因為學費和學業問題耽擱了,還是女主作為老師不討喜被欺凌導致自己承受了那麼大的壓力,自己的前男友也因為這個問題和自己分手了。但在亭子中的偶遇,到後面不斷地相遇,兩個人又在潛移默化的走在一起。即便兩人看上去似乎沒什麼交集,但當情緒推進到了一定程度之後,男主開始以為女主做一雙鞋子的目標奮鬥的時候,故事便開始了一個比較明顯的線性推進的過程。

(放棄男主這個奮鬥的線性表達而去在這之後插入以女主身上發生的事情和女主對男主的感情作為核心的表達部分是一個相當大膽的做法。不過這種大膽的想法最後體現出來的是片子不會帶有那種單調枯燥的感覺,而更多的是一種關於角色與角色之間聯繫上的加深。)

但如果只有這點線性推進的話,故事本身又會變得十分單調,於是女主作為獨立主線的情感部分慢慢地隨着天氣巧合的變化開始展現出來。七月和八月沒有下雨,女主卻在亭子里等待着男主的到來,一邊是等待,一邊是感情上的缺失。而兩個人再次的見面,卻是在男主知道了女主的身份和遭遇之後重新回到亭子看到的女主。

(觀眾一開始伴隨着角色感覺到的幸福感,被老師那幾句話弄得瞬間好像送進了速凍層一樣)

片子並非很苦情的在亭子里安排一場虐戀,而是讓兩個人回到了女主的家裡,在一番幸福的相處時光過後,捅破了一層窗戶紙,讓兩個人的情感關係變成了不論是情理還是倫理上一條無法越過的溝壑。但片子在這樣的高潮之後,給人帶來的卻是兩個角色的成長,和對未來美好的一種憧憬。所以界定言葉之庭的結局,可能用『充滿希望的未知』會更為恰當一些。

(好在這最後的放聲大哭實際上不論是角色也好還是觀眾也罷,都是情緒上的一種集中宣發。那種對於劇情的代入感和觀眾的思考都在這裡被集中地體現了出來,每個觀眾對於這段痛哭的理解不同,所造成的也是對這部片子的核心理解上的不同。)

 

電影的第二味——美術設計語言上的表達

 

這一部分可能會說的稍微專業一點,但我會盡量說的通俗易懂。

要談起新海誠電影的美術設計語言,我想最讓觀眾老爺們心領神會的應該就是新海誠作品中的畫風了。確實,新海誠電影中的動畫場面不論是從美術做工還是從配色安排上都給人非常強的視覺震撼效果,你名出現之後很多平面雜誌的撰稿人都在為這部片子撰寫一些電影美術設計語言上的論文。但為什麼新海誠的電影能夠給人一種『每一幀都是壁紙』的感覺,可能還得從這個故事上來聊。

從劇情中我們能夠理解到,這兩個角色在這部片子之中的整個情感基調是什麼樣子的。但相比起其他動畫電影來說,言葉之庭這部片子的設計語言傾向和你名那種帶有一些理想主義的表達不一樣,它更多地是通過一種近乎寫實的表達來體現出角色那種真實存在的感覺。觀眾感受到的更多是帶入電影中之後配合著的情感波動,這是言葉之庭為什麼會被稱作『更為成熟的電影表達』風格的一個原因。

(很多這種類似的現實場景用動畫寫實的方式表達,給人帶來的是那種與現實融合起來的那種真實感。)

當然,對於動畫人來說,遵循現實實際上並不能很好地體現自己創作的動畫的特點。甚至是從動畫本身來說,倘若我試圖使用動畫來表達一個真實場景或者我的主題就是一個真實的事情,如果一味的遵循現實原則,那為什麼不將這些東西交給數字電影攝影機和CGI技術?為什麼還要用動畫這種不論是從成本上還是工作周期上都相當辛苦的方式表達出來?

(我個人並不贊同太過於現實的表達形式,因為動畫本身作為一種繪畫載體,能夠承載的東西應該更多,而並不是想着我應該怎麼還原現實,怎麼讓觀眾感覺自己正在經歷一場現實的冒險。煞費苦心的讓觀眾感覺這是現實發生的故事,可能還不如讓現實的演員站在那邊,對着數字電影攝像機的鏡頭表演出來來的更加真實一些。當然,這裡的現實表達並不是指那些片子本身主題為寫實而寫實的表達方式,這種批評是要根據片子本身,還有電影本身,以及劇情本身這三個本身去談的。)

原因就是因為動畫要體現出超脫現實的感覺,他要達到真人電影無法達到的對擺脫現實的想象力體現。而新海誠作為動畫大家,常年不會正兒八經講故事的他可能又太過於理想主義了,所以對於新海誠導演來說,言葉之庭是一種非常有特色的嘗試,他將故事所發生的場景儘可能的做到用動畫還原真實,但在配色方案上拒絕妥協,讓配色風格本身跟着劇情走向和角色產生變化。

(真正的日本新宿御苑日本庭院東亭的場景和電影的對比反差還是相當大的)

在這樣的雜糅之下,動畫所產生的美術感和意境感便完美的表達了出來。同時這樣的表達方式能夠更好地讓觀眾融入到劇情之中,但又不把自己當作整個劇情的局外人,他們能夠有很強的既視感,在這種既視感之中,他們又能夠意識到這其實是一部動畫電影,故事還是超脫現實本身的。虛虛實實之中體現出來的是新海誠在作品表達上的一種進步,但對於他本人後續的發揮來說,可能這個水平能不能保持穩定,還得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我確實從個人角度上希望新海誠的劇本上能夠回歸現實一點,在人物特點和電影架構上又帶有一些想象力的雜糅,使得作品本身能夠充滿想象力的同時也能夠遵循現實的表達形式。)

另一方面,在言葉之庭中的那個位於新宿御苑日本庭院的里的東亭里發生的故事中,周圍環境的變化一定程度上作為一種鏡頭設計語言被表達了出來。我們能夠在不同的下雨天氣看到亭子以及亭子周圍樹木的光亮變化,有時是太陽雨,周圍的樹木帶着陽光,有時的天氣又是陰沉不定,但庭中的場景即便帶有灰色也是以綠作為主基調,配合總是不斷變化的女主的着裝,都在通過這些細節表達兩個人情感上的變化。

(好吧,這組鏡頭又被我拿出來聊了,也確實,片中許多鏡頭裡,這組鏡頭給人帶來的內容是相當自然和豐富的。)

鏡頭拉到接近鳥瞰視角的位置,女主手上紅色但不搶眼,男主手上透明但卻在遠景中顯現出一點發綠灰的白色的傘在通往東亭的道路上慢慢地移動着。而兩個人在庭院內從疏遠的坐着到自然而然的將傘放在一邊再到後面女主的表情變得微妙開始出現笑容,一抹陽光從女主的背後打出來,以及後面兩個人不論從座位上還是從互相喝的咖啡以及表現出來的動作和表情上都沒有了那種拘束之後,場景即便是陰雨天的綠灰色色調也能夠看到來自女主那個方向的太陽光微涼的將灰綠變成黃綠甚至是嫩綠色的感覺。

 

(相當有想法的遠景鳥瞰中兩個顏色明顯的雨傘代表的兩個主人公和他們路線上隱隱約約如同水流一樣要匯入到那個東亭之中去)

可以說,一定程度上,在場景的布置上,這樣的一個亭子承載了太多太多設計語言的要素在裡面。我們能夠看到男主第一次向女主袒露自己的心聲時,亭子上方自然垂下粉紅色的桃花象徵的男主心理的情感表達。以及在男主表示自己做正在做一雙女鞋,希望能夠幫女主定製的時候,亭子的周圍兩束並不是明顯的太陽光照射在兩個人的背上和半邊臉上,以及通過亭子周圍場景中的鳥叫,突然下落在地上彈起的有節奏韻律的水珠。

 

(這段鏡頭中的細節表達十分豐富,從鳥到雨,再到兩個人身後的陽光,無一例外在體現角色情緒的同時,也在加深觀眾對這組鏡頭中情緒表達的理解。)

甚至是在男主開始小心翼翼的對待女主的腳並開始測量的時候場景出現的彩虹色光暈和加強的太陽光,以及在這場戲的最後女主表露心聲之後的光線加強,通過這些美術設計語言和光源變化,最大限度的保證了在沒有旁白聲音的情況下觀眾能夠輕鬆地通過這些細節來感受到這兩個人在情緒上和關係上的點滴變化。作為藝術作品來說,這是非常富有靈性的。

 

(而男主對女主的腳的小心翼翼,則在一定程度上與前面女主打電話給前男友時的獨白產生了強烈的呼應感,也從一定程度上隱喻了男主與女主之間微妙的關係)

片中另外一個相當有意思的地方便是片子的鏡頭設計,特別是主要發生在東亭部分的鏡頭。新海誠導演並沒有選擇一個非常直觀的表現方式,他並不去表達兩個人在亭子里的那種情感的衝動,情緒上的懵懂總是在用場景中的東西來慢慢地襯托出來。不論是女主腳上鞋子的晃動,水裡的昆蟲在水池裡的運動,或者是吹在亭子上方的櫻花花瓣慢慢地落在水中,還是那些鳥的動作,甚至是最基本的雨滴落在地上的聲音,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角色當時的某種情緒或者某種十分直白的表達。

片中甚至是將片子開頭的那個短歌在片子里很意象化的表達了出來,『隱約雷鳴 陰霾天空 但盼風雨來 能留你在此』 ;『隱約雷鳴 陰霾天空 即使天無雨 我亦留此地。』在這樣的表達手法之下,我們得以在沒有旁白的情況下又不那麼直觀的去感受那種來自這部電影里『偏新海誠風格而的文藝表達』。而這種文藝表達也一定程度上能夠讓讀者回味片子的內容,去用真實的場景帶入來自片子帶給我們的情感。

 

(這場開始的滂沱雨讓在公園裡的兩個人有些猝不及防,也一定程度上是開頭短詩中內容的具象化體現)

什麼才叫做長大?——談新海誠的一點點總結

有人跟我說,新海誠作為新生代動畫電影導演,其實是個同期相當優秀的傢伙了。我雖然表面上認同這句話,但說實在的我並不喜歡用這種方法去誇他。可以說,新海誠在對文學作品那種意境轉化成電影鏡頭語言和故事的傾向上做了很多的努力,他也確確實實碰到了文學與電影那塊不能穿越的壁壘上。

 

(雖然我個人並不喜歡《夏日大作戰》但細田守導演確實是一個相對比較優秀的動畫電影製作人,並且這傢伙一定程度上和新海誠還真的不能夠類同到一起談。)

但如果真的將他視為一種同期優秀的標誌,我想可能是對同期其他電影人的一種詆毀。作為新海誠,他依舊還缺少很多東西,依舊不好好講故事的性格,你名中好死不死用MV做轉場的思維。他似乎都想要摒棄以往那些老的動畫電影或者電影拍攝者所表達所展現出來的那種作品風格,去想着要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出來。

 

(但不可否認的,是新海誠導演的確走出了屬於自己的那一步,他現在只需要紮實自己的那一步,讓更多的人將新海誠的動畫風格作為一種類型看待,而並非是類比乘其他的動畫)

當然,新海誠還需要很長時間的努力和磨練才能夠做到,就目前而言,但從電影本身的角度去談,想要儘可能的表達自己的電影風格,勢必 是要受到一部分觀眾群體的犧牲的。倘若新海誠真的能夠接受目前的觀眾觀影能力上的乏力感,那大概他能夠找到一條屬於自己的拍攝風格和劇本風格。可是否就將這樣的新海誠定義為長大,或者是將不循規蹈矩拍攝電影的新海誠當做沒長大,我想,這隻能夠讓觀眾分辨了。

 

以上,我是長弓手地鼠,歡迎在知乎的專欄評論區和輕之文庫的『第一卷』專欄評論區和我互動,不論是批評影評本身也好,還是談更多來自自己的理解也好,或者是想看到我影評哪部片子,都可以通過留言區告訴我,期待各位的意見。


QQ圖片20190903184601


加載中, 請稍後
頭像
表情
發表書評 發表評論
后再評論, 沒有賬號請先 註冊

評論成功

0條評論
只展示書評
加載中, 請稍後

后再評論, 沒有賬號請先 註冊

表情
輸入滿200字時可切換書評發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