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苏颖一起,林朝英两人紧赶慢赶,最终还是没能赶上。

沈佳梦在第二组出场了。没有看最终成绩都能知道,这是将会在排名上垫底的一组。饶是如此,沈佳梦也只是比第二名快了一点点。

本是心无旁骛的奔跑姿态,眼中只有终点线的专注,却在意识到林朝英的存在时回头了。表情是惊愕的。这似乎和之前的说辞相矛盾了,但,那是林朝英的问题。

意识到自己赶不上了是在沈佳梦冲着自己这个方向拼命奔跑的时候,看到了沈佳梦凶恶的眼神,因为用力过度而变得狰狞的面目。既然已经失去了赛前鼓励的环节,那么,赛时加油就绝对不能错过了。出于这样的心理,林朝英在沈佳梦没有注意到自己即将冲过去的瞬间,大喊出声了:

“沈佳梦,加油!”

声音震天动地,直破云霄。在一旁的苏颖差点跌倒在地,沈佳梦也是肉眼可见的一个踉跄。

人类对自己的名字十分的敏感,即便是微弱的、只是音节接近的呼喊,也会有认为是在呼唤自己的倾向。更何况是全神贯注地比赛的沈佳梦,更何况是如此巨大的音量了。

毫无疑问是被吓了一跳吧,沈佳梦下意识转过来的惊惧的眼神对上了林朝英仿佛干了件大事一般得意洋洋的表情,错愕、愤怒、无奈各种复杂的感情几乎是一瞬而逝,因为就只是这点时间,身后的人已经追了上来了。

短跑本就是争夺那毫厘之差的比赛,也许一秒之间就有无数个排名,意识到这点再连忙回赶,尽管凭借着硬实力最后还是夺得了小组第一,但沈佳梦自己也很清楚,她已经和前八无缘了。如果不能取得第八,那么剩下的是在第九还是最后一名就没有差别了,积分都是零。

在终点处大口喘气,心里已经充满失落的沈佳梦突然发现,自己头上垂下了一片阴影。

“真厉害啊,拿到了小组第一。”

“......”

被瞪得有些发怵,林朝英也不算笨,他立刻就明白了,尽管拿到了小组第一,但这并不是什么喜人的成绩,毕竟之后要比较的是总排名,而以沈佳梦这样的成绩,恐怕十六强都悬。现在的她想必十分难受吧?

林朝英经常有在电视上看到,那种十分要强的选手,在比赛上受挫后接受采访,无不是在责备自己,为什么没有更加努力地训练,甚至是怨恨自己,为什么曾经有过松懈的想法。

难道,现在沈佳梦也在做这种使自己感到痛苦的事情吗?我要阻止她!不过,此刻失意的她心防甚弱,如果自己能好生安慰,使她重新取得战意,最好是趴在自己的胸口哭泣,那样的话,再结合之前的感情基础,就能一举突破,完成攻略!

“别难过,不过是一次比赛而已,之后还有大乱斗呢,那个分多。”

沈佳梦默默地走到了一边。

嗯?没效果?也是,毕竟她是那种要强的人,不是什么分多少的问题,只要是输了就会不甘心,我应该换一种方式。

“你已经做得很出色了,你看她们,不是跑得比你还慢那么多吗?”

沈佳梦接过了苏颖的水,大口喝了下去,愿意理会林朝英的只有他口中跑得慢的“她们”,只不过理会的方式没那么友善罢了。

居然还是不行?明明都这样说了,想要让她重拾信心的说。啊,这种时候就应该给陷入黑暗的心灵以一缕阳光,告诉她结果并没有那么重要。没错,是一缕,这非常重要。

“至少,至少你已经努力过了呀!现在要做的不是继续懊悔,你应该打起精神来,迎接之后的挑战啊!”

终于转过了头,正视林朝英。然而还不待他表露出欣喜,沈佳梦就已经冷冰冰地抛下了一句:“离我远点。”

犹如晴天霹雳,自以为完美的处理却换来了这样的结果,看着紧追在沈佳梦身后离开的苏颖,林朝英一时呆在了原地。向来自命不凡,立身行事务使其成为他人楷模的他,实在不明白,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其实,根本原因并不是他之前吼的那一嗓子。放在平时,即便自以为是地邀功,说些自恋的话,也最多引来沈佳梦的一顿毒打,关系不会发生什么变化。究其根本,还是他急于求成而说出的那些直男发言。不,说是直男发言其实也并不正确,因为这些发言并不是直男专属,实际上,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这样低情商的时候。

安慰别人首先要有同理心,需要学会倾听。而林朝英说的每一句话都可以看出,他没有同理心。

首先是最常见的句式,“别难过”“这没什么好生气的”“他不值得你发那么大脾气”,很多人会有这样的习惯,在安慰人的时候首先稳定对方的情绪。

这个想法本身没错,但是却很难实现。因为他们稳定的方式,是阻碍情绪的发泄,是堵住对方情绪的出口,强行把情绪压下去,使其憋在心里。

试图用降低事件严重程度的方式来说明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但这难道不是完全忽视了对方的感受吗?说这种话的人不是想当然的认为,自己觉得不重要的东西对方也不应该觉得重要吗?

试着深入分析,为什么我们会觉得稳定情绪的第一方法是阻碍情绪的发泄呢?这和我们的成长有关。

孩提时代,几乎还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的时候,我们会各种碰壁受挫。会不小心撞到什么东西感觉很疼,需求得不到满足会感觉很失落,于是本能地,哭。

这时候父母长辈们会怎么说?“这有什么好哭的,不就是撞了一下吗?”“就知道买玩具,这有什么好玩的?”诸如此类的。如果凶厉的言语无法止息,那么接下来就会是以“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的名义进行的教育。

懵懂无知的孩童根本不明白自己为何会遭到这样的对待,他只是用身体记住了,自己诉说的请求是不正确的,自己的情绪是不应该表达出来的。长大以后也许会理解,那时候的父母也承担着各种各样成年人的压力。但即便理解了,这样的经历还是会作为记忆深处的阴影,埋藏于潜意识中,极大程度地影响着其行为处事。尽管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这样的成长经历,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占据了绝大多数。

接着是做比较。对于觉得自己不幸的家伙,会试着告诉他,你瞧瞧,这世界上还有比你更加不幸的家伙呢,怎么样,有没有好一些?那肯定是没有的。我说我女朋友老是不回我消息,你告诉我“老兄这没什么,我女朋友还老是夜里和别的男人出去跑步呢!”。

诶,是的,这里有些人还会用自身的经历,现身说法,劝说者甚至会洋洋得意,觉得自己都作出这么大的牺牲了,你要是还抱怨个不停,那也太过分太不领情了吧?但是啊,我感到难过,向你倒苦水,希望能够让我好受些,结果现在呢,怎么反过来了?怎么感觉反而是我需要来安慰你了?悲伤可以逆流而上,怨气就还是算了吧。

然后是同样经典的“一缕阳光”,通常以“至少”“起码”“无论如何”为开头,说者的目的是让你知道你还远远没到绝望的地步,还有一丝希望,完全可以振作起来。我们来看看具体案例。“我流产了。”“至少你知道你还能够怀孕。”“我觉得我的丈夫并不爱我。”“起码你还有丈夫。”“我被潜规则了。”“高兴点,这说明你有被潜规则的价值。无论如何,成功上位了不是吗?”感觉如何?是不是糟糕透了。明显地感觉到自己处于被可怜的下位,即便对方没有那个意思也一样,心情只会更加沮丧低落。

最后是在对方有所表示之前,急着给出看法和建议。惯用的开头是“你应该”“你最好”“我早就和你说”。

想要帮对方,助其脱离困境跳出低谷的心情是绝对没错的。但是,明明都还没了解状况,也不清楚对方的意图(寻求建议或单纯只是想找人倾述),就想当然地开始条理分析,借用过去发生过的类似案例,信誓旦旦地给出自认为绝不会错的说明。那真的是不含杂质的心情吗?它的成分里,难道不是想要展现自己的价值的部分占据了更大的比例吗?

对方看起来束手无策为之困扰的难题,结果在自己面前迎刃而解,帮助朋友脱离苦海的同时还能收割一波威望,还能有比这更爽的事情吗?如果对方是自己心仪的女生,那样的话岂不是更能狠刷一波好感度?

因此,经常会有自我感觉良好以为帮上大忙结果翻车的故事。给人留下不听人话的印象不说,还会觉得这家伙怎么这么自恋啊这种的。

而现在,以上几种情况林朝英在不经意间中了个遍,一个没漏的他得到了那样的对待,真的一点也不奇怪。虽然感到疑惑,但林朝英也知道,自己此刻就算追上去也不会有任何的益处,反而会让对方更加抗拒同自己的接触。因此也就放任沈佳梦和苏颖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