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shui)設(yi)定(hua),把之前的坑補一補。

年代表

(摘錄自主角所處年代的某本歷史教科書。)

行星紀元(2150年以前):

1、發展時代(2000——2060)

人類文明的主題在這段時間內是和平與發展。主要成就:冬眠技術(沒錯,就是你電影里看的那個。),可控核聚變,人工智能的初步發展,載人航天足跡抵達火星(並探測到火星地下存在液態水。),對生命能量的初次接觸,夸克的存在得到證明。

2、“大荒蕪”(2061——2068)

人類文的發展所引起的潛在問題開始暴露,環境問題,經濟危機,資源匱乏等社會問題將人類文明推往了死亡的邊緣,同時,頻發的自然災害,造成了糧食的極度短缺,人類身陷絕境。

3、調整時代(2069——2075)

為了解決“大荒蕪”對人類社會造成的影響,人類開始強化“和諧發展理念”的實行,放緩發展腳步,以對各類問題進行調整,同時,人類的科技發展方向,開始偏重於對自然環境的干涉,為人類成為“行星文明”(即可對整個行星的資源進行自由支配的文明)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主要成就:極高產糧食,獨立生命循環系統(生物圈三號,四號,五號計劃成功),“定海神針”計劃初步發展(通過人力干涉或預測地殼活動,以達到躲避甚至阻止地震,火山爆發,海嘯等自然災害為目的的“世紀工程”)。

4、探索時代(2076——2085)

經第二個時代之後,人類文明“真正”(真正二字是考點)意識到人類未來並不在地球,而是在頭頂的星空,進入航天技術的井噴期,開始將資源傾斜至發展航天技術上,開始對新世界的探索。

主要成就:高強度韌性材料,核聚變反應堆的小型化,第一台核聚變引擎,第一台“天鉤”發射系統在地火之間組建成功(主線會解釋的),載人航天的足跡抵達金星,並在月球上建立了第一個人類殖民地“廣寒宮”(50人級)。因以上絕大部分技術為星際航行技術的基礎,且大多在2083年完成,所以後世稱之此年為

“星空元年”

5、空間時代(2086——2100)

在“廣寒宮”建成后,人類星際殖民技術逐步發展成熟,然而,載人飛船技術,卻難以跟上殖民地技術的發展(人類的殖民地已經達到可收容近千人的等級,但是載人飛船技術仍受起飛重量限制停留在數十人上下),正是在此刻,“太空電梯”,“太空軌道”,“太空基站”,“太空船塢”四大技術所需的基礎技術(材料學的發展)已完善,人類一改“用燃料推動燃料”的航天思想,將人與資源通過“電梯”與“軌道”送至無重力的太空,以“基站”與“船塢”為本,脫離引力之後,造出大噸位的航天器——星艦(這個概念第一次被從科幻拉至現實。)以上四大技術聯合運作的模式被稱為“空間體系”。

主要成就:空間體系,高強度韌性材料的進一步強化,“定海神針”計劃的進一步突破,第一艘百人級殖民艦“馬車夫”,第一艘千人級殖民艦“光華”。

6、殖民狂潮(2101——2130)

經上世紀末的發展,人類星際殖民的能力已徹底成熟,進入了向全太陽系開始殖民的年代,史稱“殖民狂潮”。短短三十年時間,人類的足跡已經達到了柯柏伊帶,此間成立的大大小小殖民地合計兩千九百四十五座,遍布整個太陽系。

月球:九十座

水星:四十五座(重點用於“環日”計劃建設,非民用)

金星:一百一十座。

火星:一千五百六十座

木星:一百四十座(並沒有直接落座於木星上,而是集中在木星上層空間,用於提取重元素,收集核聚變原料)

土星:三百座(同木星)

海王星,天王星,冥王星合計七百座(同木星)

小行星帶(含柯柏伊帶)三百座,用於小行星開採(水源,礦物)。

主要成就:“定海神針”計劃出現巨大進展。“環日”計劃開始。

7、啟明時代(2131——2150)

2150年12月31日,隨着第二十四根“定海神針”在南極洲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交界處插入,意味着人類對地球能源的完全掌握,標誌着人類進入行星文明時代。

“定海神針”計劃:(原稿)通過在板塊與板塊交界處之間,插入巨大的柱子,以限制板塊活動,從而起到阻止自然災害的作用(平均一個板塊在三至四根左右)。

歷時(2070——2150)八十年,隨人類文明不斷進化,該計劃也在不斷完善。

難點一:深度問題,早期人類對地球的鑽探深度為不到十二公里。這一問題,在後期發展中得到解決,人類成功鑽探至地心

難點二:材料問題,分兩大問題,一是材料總量,計劃一根柱體底面直徑為800千米,約為赤道長度的五十分之一,柱體深度至少要達到地心層,約6378千米,耗材量巨大。

二是即使材料數量足夠,這樣一根柱子,也不足以抵抗板塊活動時的巨大力量,所以需要極高強度的材料。

對一的解決方案,為解決材料問題,人類挖空了火星與木星的所有衛星,以獲取充足材料(此舉甚至對地球G值造成了影響)。

對二的解決方案,人類開始了對微觀世界的深入研究,附帶科技:強相互作用力材料的初步成型(即強行縮小原子間的距離,以提其硬度,勉強達到金剛石硬度的十倍)。

二十四根定海神針並非單純的柱體,而是二十四座地下大廈,其上有生活區,實驗區等功能區域,同時可以收集地熱能以及板塊運動的能量,以達到對行星能源的利用,在後期甚至加入了對能地心溫度控制的功能,以達到改變地表氣候的目的。

世紀工程,定海神針計劃的完成,標誌了“行星紀元”的結束與“航行紀元”的開始。

“環日”計劃就留到下次設定吧,光上面這些我腦洞就炸的差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