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上午9点15分,莱泽出版社。

现在的莱泽出版社依旧是一片忙碌的景象。

这是自然的,征集比赛的截稿日还没有到,在这之前只会有审不完的稿子。

而且在这段时间里, 出版社本身的各项事物还在运转着,并不就就此停歇。

这样繁多的任迫使下,出版社就如同一个精密的机器,高速地运转起来。

但在这样的高速运转中,却有着那么一丝不和谐音。

这异样的“声音”虽然不大,但却足以吸引在场人的注意力。

对。

在场所有人的注意力都没有全部放在工作上,而是流了小部分注意力在某个人的身上。

编辑办公室里多了一套新桌椅,上面现在就坐着一个人。

那个座位显然是经过精心调整的,只要一抬头就能够把整个办公室的现状纳入眼底。

坐在那个位置上的是一个30岁左右的,身着一套黑西装的帅气男子。

这人正是莱泽出版社的新任社长,王儒。

在来的第一天,他便拒绝了为他整理办公室的意见,并要求给他在编辑办公室腾出一个位置。

这样做的难度系数并不高,请的工人们很快便完成了布置。

而王儒在这个过程中则外出进行了采购布置。

一天后,他的工位才正式布置完成。

而在看到建设完成的工位后,编辑办公室里的老人脸色都发生了变化。

因为那个工位的布置和王儒被捕前分毫不差。

这意味着什么?

没有人能够完整地说出来,但大家心里却有数。

一起共事这么久,他们可清楚王儒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心胸宽阔,待人温和真诚,和谐互助。

……

这些词汇和他没有半毛钱的关系,不如说用反义词来形容他准没错。

【这是一个开始。】

这是前天晚上我做出的最终评价。

对,这就只是一个开始。

之后的事态会如同暴风雨般袭来。

几个月的时间能够改变一个人吗?

你要说的话,答案自然不是否定的。

能的。

但这通常需要刻骨铭心的事件才行。

你问王儒有没有经历过?

有的。

被抓不就是一种非一般的经验?

但从王儒神情飞扬的脸色来看,这显然没有达到刻骨铭心这个级别的触动。

那么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王儒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大家都清楚。

他怎么可能就此安静?

他只是……

在等待挑刺的时间。

“麦总编辑,你过来一手。”

就在这时,王儒忽然呼喊了麦路。

他的语气相当的平静,并且是一把公事腔调,似乎是因为公务上的事情有所交流。

但……

真的是这样吗?

不是这样吧?

听到他这话,在场的众人都把注意力放在了他们身上。

“有何指示,王社长?”

“也不是什么大事情。我想要问问本次征集比赛里是否有优秀的作品?或者说麦编辑你们有没有比较看好的作品?”

“嗯?”

这样平静的对话让在场的大家很是意外。

关于麦路和王儒以前是什么样的关系,他们是有目共睹的。而王儒是怎么“进去”的,他们隐约也知道了些内幕。

既然是这样的话……

以王儒的性格,他们之间怎么还能够这样流畅地对话?

麦路开始时候也有些意外。

但既然王儒的提问是那样的正常,那他也会正常地进行回答。

因为这是他职责范围内的事情。

“有的。经过我们内部的讨论,目前有两部作品比较优秀,人气也是最高的。”

说罢,麦路便快速地把两份稿子放在了王儒的桌子上。

“这两部作品,一部叫做《东离游记》,另一部叫做《银甲霜华录》,两部的则重点,但都是不可多得好作品。”

还是这两部作品。

那天的麦路确实是随手抽出来考验陆仁希,但却没有想到自己抽出来的会是这堆作品里最为优秀,同时也是争议最大的两部作品。

“好的,我看看。”

王儒很是认真地翻了翻两部作品,似乎在认真进行着对比。

麦路并没有说什么,只是在他的身前静静地等待着。

但他眼中的戒备神情却是怎么都掩饰不住的。

许久,王儒放下了两份稿子。

“麦编辑,你觉得这两部稿子哪个更好,哪个更有可能……拿到本次征集比赛的优胜。

王儒眼光灼灼地问出了这个问题。

“……”

听闻后麦路陷入了短暂的沉默。

不管王儒这家伙是出于何种目的,他这问题也是问的相当的好。

自古武无第二,文无第一。

这是东洲的古谚语。

意思就是武艺的高低是能够通过比试比出来,但文学却不行。

因为文学是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刨除技巧、修辞这些客观因素,剩下便是主观情感部分。这一部分的优劣就很难量横,因为每一个读者的情绪都因为自己的经历而有所不同。

有些读者或许能够因为自己近似的经历而表示认同,但有些人却完全不能认同。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文学类的作品便是这样的难以进行量化衡量。

而漫画也是如此。

仅仅是出版社内部便对这两部作品产生了不同的意见。

一派是以麦路、张郃为首……唔,应该说是古代派,他们赞赏《东离》。

而另一派则是年轻编辑们,尤其是几位女同事,他们更是喜欢《银甲》。

双方都是编辑,尽管意见不同但也相当的克制。

可就算是他们,也会有相反的意见,那可见普通读者也是如此。他们也大体分为了两派。

这两派在网上可大吵特吵,克制这个词对他们来说是不存在的。

双方最开始是在自己的圈子里安利和介绍喜欢的作品。

但随着传播的人数和范围发生变化后,事态也产生了变化。

这一切的导火索,或许就是双方在对方圈子里进行安利。

要知道这两部作品在画风,在侧重点,在核心思想上都是有很大差别的,想要一般的读者同时接受这两者,难度系数是不低的。

而且还有更为重要的一点。

圈子为什么会被成为圈子?

那是因为这是由一群具有近似喜好和价值观的人组成的。

这样的小团体通常具有很强的排外性,那样的“安利”对他们来说就像是宣战!

所以这两个圈子近段时间引发了高强度的“论战”,从较为和谐的对比,到较为爆裂的互相攻讦,甚至是到了对双方读者的人身攻击,这险些成为了一次网络热潮。

虽然在官方力量的介入下,局面有所缓和,但那只是表面火焰的熄灭,深层次还是有“燃料”。而那距离被点燃只不过是差一颗火星罢了。

但这对于出版社而言实际上是一件好事情。

因为在现代这个信息化的社会,最需要的就是“热度”,而最怕的也同样是热度。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有热度才是最为关键的。

像现在这样的情况,即使这热度是负面的,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破圈的效果。

“麦编辑,我觉得你的看法或许有些片面了。”

“是哪方面呢?”

忽的,王儒直接质疑了麦路的话。

而麦路也没有退让,直接进行了反问。

在这过程中,双方的视线碰撞处隐约有火花在闪耀。

那么他们会讨论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