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异常壮观的,一百多米高的人造建筑。

起初这个项目的确是由几十个世界知名的艺术家和哲学家发起的,类似于给人类立墓碑的初衷。但这着实打消全体人类的士气,即便是联合政府更正为“纪念碑”也确实是凄凉了些。

但后来这些建筑逐渐有了消化无用产能、导航向标、中继中心以及给末日的人类娱乐等多种功用。可以说人类在这时候,已经把废物利用的技术玩到了极致。

这座建筑的底座下有一个大型的数据中心和光纤中转中心,有一个能源储备库和物资中心。而巨大雕塑本身,则也处处透露着实用与艺术结合的风格,这被后世艺术家形容为“末日实用主义艺术”。

建筑通体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形似一个竖起的巨大贝壳。表面用涂料做成镜面效果,并铺设有耗能极少的简易加热装置。氚气管作为一种无须提供能量便可以持续发光且在末日时用途极少的物资,被大量运往此处,以橙色、蓝色、绿色为主体色调。此外,还利用了一些可见波长的激光,尤其是醒目的绿色激光,作为陪衬。

不同颜色的光带沿着贝壳的纹理汇聚,竟恰好与星空的色调一致。这完全不同于人印象的多彩星空,可谓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了。虽然巨大的纪念碑上面的光顶多只能被称作“幽冥”或“熹微”,但对于早已适应了纯粹的黑暗与星空的我们,这光已经足够耀眼。

就如同希望之于全人类吧。

在永恒的星空下,依旧有璀璨的东西。

虽然拥有过太阳,但我们仍然拥有着自己的光亮,也不会因为太阳而嫌弃其他的光芒。

这就是人类纪念碑,在全世界分布有六十余处,多在主要枢纽和港口地区。

旁边的人类纪念馆则相对不起眼,是由原本的国际会议中心改造而成,没有艺术价值和过多的实用价值,纯粹是对于人类经历的翻天覆地一年的整理和科普。

应该说,这是人类自我告诫,或者清理自己的心境吗?

还是说,这才是真正的奢侈和浪漫,为了人类文明未来一两年完全被冰封留下的墓碑呢?

我坐在第一排,率先跳下车,作出了如是的感慨。

周围停着的大巴车比想象中略少一些,如果不考虑极寒的天气和漆黑一片的景象,大约就和小长假时一些景点的停车场近似。一束束车前灯、远光灯放肆地打了出来,空气中水蒸气凝成的冰晶和车灯上的冰霜将光折射,光暗错落有致,一时耀眼。

经过父母的提醒,我又最后一次检查了自己的行李箱。这种时刻物资其实并非所谓重要的东西,最重要的应该是那些不可替代的东西。比如——我从箱子的侧边翻出了两把军刀和匕首,依旧闪着寒光。

不不不,并不是到了末日就要有同类自相残杀的场景。不如说,其实随便谁都带了许多利器。在这样的特殊时刻,一切的安检都形同虚设,不如说,反而会影响效率的提高。

这两把正版军刀分别由m390粉末钢和cts204p特种钢打造,抛开实用性和耐用性不谈,这两种钢材都一定是难以替代的稀缺资源。

姑且如此自我安慰吧,钱财乃身外之物。

收拾罢了行李,同车的几十个人已经陆陆续续下车检查各自的行李了,我将手提箱放回原来的储物位置,不差分毫。在所有人检查完毕后,车会到不远处的宽阔旷野,那里有一个临时搭建起来的充能点和简易检查站,在那里所有的“末日巴士”会进行一次最后的整备。

我没有考虑过多,在这种抛弃的永远会多于得到的以及留存的事物的时候,任何取舍和纠结都丧失了其意义。我转过头,准备进到人类文明的结晶参观,或许也是我此生最后一次进入一个如此文明、现代化的室内场所了。

整个东港纪念馆,又称华北人类历史博物馆,其实只是华北人类纪念碑的基座的一部分。正如我之前所说,这已经是人类末日前最后的浪漫,但也仅止于此。大多数的空间、资源,还是用在了各种设施上,毕竟这场迁移的规模甚至超过了春运七倍左右。

纪念馆的主体墙面由大红色的金属立方柱体排列而成,数百的红色钢筋挺拔地矗立在人类上一个纪元的终点站,也是新人类的始发站。在任何的严寒里,华夏民族都会扎根这片土地,它的红色将会留存并指引后人。

上面的,就是刻在墙壁上面的一段话。这段话由四个语系的若干语言构成,并且有盲文、手语图示以及符号抽象图的形式。

纪念馆共有两层,只有一个宽约十几米的入口,出口在二层。进出口的门均为巨大的玻璃水晶宫状,类似卢浮宫金字塔入口的立方体版。由二层出口下一个共计21阶的台阶,可以到达纪念碑后面的停车场。据说,这是象征着人类文明从公元元年开始走过的21个世纪。

踏上猩红色的地毯,我随着人流走进了玻璃大门。

纪念馆内是一条单行路,除去入门的大厅,所有人只能沿着规定好的一条宽约五米的路线迂回前进。我想,这就是整个人类的发展历程,时间,便是这条单行道。

整个一楼讲述的是在异变发生之前的故事,也就是所有博物馆都会千篇一律讲述的人类文明史。作为华北的人类纪念博物馆,整个内容立足于黄河流域文明的发展史,讲述了历朝历代的文明历程。

与其他博物馆不同,这里并没有许多的文物,取而代之地,是平静的文字叙述出来华夏文明的思想意识发展史。所有的历史,本质是思想意识的发展过程,几千年了,人的身体没有什么变化,但一代代人的思想却在传承,在自由中鱼跃。

这种一脉相承的精神,就是所谓人类历史的骨架。除此以外,还有堆砌着的无数前辈们取得的辉煌成就。从语言,到文字;从小农生产,到工业革命;从奴隶封建,到人民共和……在这里,仿佛所有人都找到了一种文化认同——我们都是人类啊。

我看到无数在外面一脸麻木的人,进到这里已经绷不住自己失去日常后难以克制的悲哀。更多的人,是对于时过境迁的一种感慨。

一切皆流,无物常驻。

然而,没有人能想到,这变化恰如流光,怎得如此突兀。

我见到有几个和我差不多年纪的女孩子,眼眶已经红了,大约都是些心在历史长河里浮沉的同道人吧。

在楼梯的转角口,是一个投影和实物布景的小场所,内容异常的简单,就是单纯的日常街景。所有人,都在这里或多或少地回忆起了自己已经度过的人生,然后猛地意识到,一切,都将不复存在了。

投影和周围的音响营造了变幻着的氛围。一瞬间,让人仿佛回到了往年的日常。

如同伫立在最繁华的商业步行街的路口,看人们一到年末就一伙地躁动起来。圣诞树未撤下,四周已充斥着虽无多少艺术价值听时却多少会被感染并会心一笑的"新年好"、"恭喜发财"一类的歌曲。周围几家商店各自循环着歌,从中走出提着大包小裹的人群欢笑畅谈着。不远的主干道并不耐烦,趁着晚高峰嚎鸣。

忽的又变了,仿佛是在室内。

秋天的气息太容易感知,夏日祭的烟火味未散,流火却至。打开窗,外面的变化便联通了屋内。车水马龙只偶尔长鸣,再就是树叶哗啦透出的风的声音。晴空,高压,落单的一朵云在蓝色里流行着。干燥的凉风让人猝不及防地清凉了一下,也顺便带来了更远处的街道声和饭菜油烟味。

不愿深陷回忆,但显然来来往往的末日旅客们,都早已沉浸在其中。

是啊,为什么没有意识到呢。

人们总说,只有失去了,才意识到失去的有多么可贵。

但在这个人们失去太多的时期,人们反而彻底忘记了曾经拥有过。

换句话说,其实人们是不愿意承认自己即将永远失去以往的日常生活。有多少人,是真的意识到了未来的挑战,又直面淋漓的鲜血的呢?

也许是错觉,余光里有几个女士掩面低声哭泣了起来。

我匆匆快步上前,来到了二层展厅,也就是展示了最近一年发生的事情的展馆。

从长廊的开始那里是最早的一批天文科研成果。几份珍贵的检测资料的影印文件。紧随其后的是几份新闻和政府文件,就是我前面所讲的各种事件的发生,但显然,大量的资料没有解密。

长廊的整个后半截都是联合政府推出的大量举措,也就是最近的七个月新闻轮番轰炸的一切内容的具现化,多是实物、新闻结合的形式。比较有趣的是几个科研成果的细节,也就是人类存活下去的希望的火种所在。

首先是一份地质学者、气象学者、大气学、生物学专家联合推出的研究报告,经由三台天河以及一台军用超级计算机反复推演的生物圈变化。报告内容包括地球上物种衰亡的比例、物种迁移的方向、大气环流的变化等。

其中着重研究了气候变化对各种植被的影响,是引导联合政府组织人类大规模迁徙寒带的重要论文之一。

紧接着的就是一份C国学者推出的关于气候变化影响农业的报告。其中对几种耐寒、高碳水化合物的农作物进行了特殊研究,包括玉米、马铃薯等若干作物。并紧接着与R国学者合作了一份关于在西伯利亚大规模耕种包括玉米在内的农作物的可能性,如果玉米晓夫在世或许会欣慰吧。

与农业线并行的科技项目是能源和供暖问题。

这方面有C国科学院和B国皇家科学院联合设计了一份综合储能设备的图纸,但并没有实际的科技含量提高,有的只是已有技术中通过组合实现效率的提高。与此同时,先进的储电技术也在缓慢而稳步地发展,自然,只是自我安慰的说法罢了。

在战争领域,几大有核国家进行了统一协议的签署,以直接或间接结盟的方式,并将本国的经济命脉之一拿出来共享以实现互相制约。同时签署了一系列关于核武用于能源科技领域的协定。

没有人知道这套协议的可靠性,它可能真的要靠所谓虚无缥缈的道德约束了。此刻,全世界无论大国小国,都在恐惧着,战战兢兢地,达成了飘忽在重心外的平衡。

下面的展馆展示了密密麻麻的待定或被废弃的战略,譬如“用核弹自然爆炸加热全球温度”这类玄而仿佛有理可依的战略。这些战略被联合政府用一定方法分级,判断在一定紧急情况下可以解禁一批进行冒险尝试,死马当作活马医。

除了这些十分硬核的计划推进,还有社会、经济、文化领域的新战略。

核心在于调整社会阶级结构,以及完善劳动方式。具体体现在迁徙到寒带地区后的劳动分工、人群划分等问题。除此以外,经济使用固定汇率,并尽量维持稳定,从宏观上使得经济有利于“巴别塔计划”的推进。

最后的展馆是关于整个迁徙计划的规划,以及“移动的人民公社”的剖面图介绍。

看到这里,我不禁心中怀起了一份敬意——但我不能。

这个纪念馆显然是想告诉我们,我们人类的历史很伟大,可以做到许多其他物种做不到的事情,与老天搏命。并且通过近一年的故事告诉我们,我们仍然在努力,仍然有希望。

然而,真的够吗?我不这么以为。

不得不说,这次人类历史上的团结,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合作都是史无前例的。然而,我实在不对人类整体的未来抱有太大希望,那一点点科学的发展和停滞没有二般,完全可以算作相对静止,人类也不过是苟延残喘罢了。

并非是我戾气过重,如果把人类比作一个整体,那这次遇到的已经不是天灾级别,而是灭世级别,换句话说,齐心协力也抵抗不了。这是比任何冰河期都可怕的冰河期,严峻程度远超过恐龙灭绝那时候。

不会没有人不知道。一部分人真的不知道,一部分人不想承认,一部分人坚持认为人类殊死一搏可以让少数人存活下来。

我走出了玻璃的宫殿,无数金光隐没在我的身后。前面,是无穷无尽的黑暗,和黑暗。

走下阶梯,我知道头顶是星空,但我仍要看向脚下。

我知道,并且承认,人类的希望渺茫。

但我真的羡慕那些仍然天真乐观的人,他们是天使吧。

眼睛逐渐适应了黑暗,终于还是要走向一时温暖的驿站。漆黑中,无数大巴整齐排列在了距离码头数公里的停车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