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命運石之門》與“時間機器”

文章分類:輕之文庫專欄  作者:金一   發布時間:2018-03-19 14:15


時間旅行作為科幻作品的熱門題材一直都是倍受青睞,不同時代造成的背景衝突、對事件修改造成的歷史改變、各種時間悖論等等,其中任意抽出一個為主題都可以編寫出引人入勝的故事。從科幻作品史來看,時間旅行這類作品也是層出不窮。但在動畫界,尤其是日本動畫界及遊戲界,以時間旅行為主題的純正科幻作品卻不是那麼的豐富。但有一部作品,雖然發布至今已經有不少年頭了,但是熱度依然在連續不斷的催生新作。或許說到這裡不用提它的名字也有很多讀者已經反應過來了,這裡讓我們也玩一個小小的思維穿越,回到2011年,在那時候人們談論最多的動畫是什麼呢?答案顯然是《命運石之門》。


2010年之後的幾年時間裡,國內各大小論壇里都會有人冷不防地冒出這樣一句話,“el psy congroo”,即使會多國外語的大佬也看不懂其意思,若是問說話的本人則又會得到“這是命運石之門的選擇”之類的中二回答,實在是讓人丈二和尚摸不着頭腦。只有當較真去追查的時候,才會發現這句沒人能看懂的話是出自《命運石之門》,好奇去玩了遊戲或者看了動畫之後很多人就會被它吸引住,進而又會去挖掘其他周邊,再進一步落入妄想科學系列這個大坑的人也不在少數。

《命運石之門》能那麼這麼火就是因為劇情中包含有大量的時間旅行相關內容,而且這些內容不僅僅是在講述一個故事,更是在字裡行間剖析時間旅行對人的情感以及倫理道德所造成的衝擊,是少數在敘述時間旅行可行性同時又在探討時間旅行道德倫理的作品。

在另一方面,《命運石之門》又非常貼近我們真實的日常生活。故事就以秋葉原的日常生活為舞台,好似就發生我們身邊。而且,劇中出現的那些名詞:CERN(劇中為SERN)、LHC、克爾黑洞、飄升機、布勞恩管這些都是現實世界中所存在的事物或者是理論。《命運石之門》這樣處理,拉近了作品和觀眾之間的距離,真要像凶真那樣中二一把,認為這是我們世界真實的事情也並非不可——其實在國內外大有這樣的人在。

要將故事模式與設定聯繫起來必須有合適的故事框架,在這裡《命運石之門》這部作品借鑒了許多相關作品的思路,比如未來的反烏托邦社會顯然是來自於經典科幻名著《1984》。而就第一作遊戲以及TV版《命運石之門》來看,其故事骨架主要是來自兩個方面。首先是故事時間穿越的最初討論以及整體故事骨架的靈感,是來自於2000年網絡上真實發生過的約翰·提託事件——真實內容與《命運石之門》系列裡面所提到的一致性相當高,從IBN5100電腦到β世界線的第三次世界大戰都是來自於這個。

另外,整部《命運石之門》中最感人的段落,就是岡倫反覆穿越時間去救真由理的情節。這段劇情其實也是有原形的,不過並不是之前很多人都認為的《蝴蝶效應》,有另一部科幻大作在這段情節上的符合度要高的多,甚至達到了完全一致的水平。而且《蝴蝶效應》雖然在穿越的形式和穿越的結果上有雷同點,但是在劇情內容和思想上就顯得完全不同,這些區別在之後的分析中可以看到。


(《時間機器》宣傳圖,背景上與《命運石之門》有諸多相似點)


這部科幻作品的名字就是《時間機器》,原著是英國小說家赫伯特·喬治·威爾斯在1895年發表的中篇科幻小說《時間機器》,《時間機器》原著改編的電影分別在1960年和2002年兩度搬上大熒幕。赫伯特·喬治·威爾斯是科幻史上的一位先驅者似的人物,他的另兩部著作《世界大戰》和《透明人》也是屢次被翻拍,巧合的是他同時正是反烏托邦類小說的開創者,他的《當睡者醒來時》深深地影響了之後《美麗新世界》、《1984》等作品。就在2017年《命運石之門》遊戲製作公司5pb的社長志倉千代丸在自社活動時承認《命運石之門》的劇情借鑒了《時間機器》2002年的電影相關內容,那麼這部得到志倉千代丸社長關注的作品到底和《命運石之門》到底有怎樣的聯繫呢?

 

開端,構成時間機器

《時間機器》小說原著可能不是第一部講時間旅行的科幻小說,卻應該是史上最出名的之一。顧名思義,小說主題是時間旅行,當時作者威爾斯剛完成《百萬年的人》這一部關於人類進化的科普作品,在作品裡他想象過幾百萬年後人類的樣子,因此在《時間機器》中他也設想了未來人類的樣子,並且還繼續前進到幾千萬後設想了很多奇怪的生物。原著的未來人類由於階級對立而分成了美麗不事生產的愛洛伊人和只專註於勞動長相醜陋的莫洛克人,前者雖然生活無憂無慮,卻是後者捕食的對象。這種設想是出自威爾斯對當時資本主義社會發展不平衡的一種批判,是對於當時社會階級對立和矛盾激化的一種誇張。文中主人公後來與愛洛伊人女性韋娜產生了一段戀情,但是這段戀情並沒有持續到最後,韋娜在一場大火中喪生。在小說故事的最後,主人公完成了時間旅行,將故事說給了好友記錄下來,之後他又進行了時間旅行而且再也沒有回來。

以上就是小說原著的劇情,故事整體不長,而且是借第三人口進行的表述,以現在的眼光來看更像是冒險小說而不是科幻小說。不過這也是當時早期科幻作品的共有特徵,儒勒·凡爾納的《氣球上的五個星期》、《地心遊記》等等,其實原著也都是講的冒險故事。有意思的是,《時間機器》原著有個非常超前的思想,就是時間是作為世界第4個維度存在的,也是故事中的時間機器所能穿梭於時間長河中的原理所在。而這與之後愛因斯坦確立的4維時空觀不謀而合。不過要知道小說是發表於1895年,距離1908年閔可夫斯基第一次提出4維時空觀還有13年,距離1915年愛因斯坦發表《廣義相對論基礎》更是早了20年了,赫伯特·喬治·威爾斯本人莫非也是一位時間旅行者?

由於在那個時代連汽車也只是方具雛形,所以對於時間機器也不可能有太超前的設計。《時間機器》這部作品中的時間機器就是在時間維度上移動,類似於現實生活中開車跑直線一樣,只不過不是在空間上移動而是在時間上前進或後退。於是相應的,時間機器無法在空間位置上移動,至於運作原理更是不要去深究了。《命運石之門》中來自未來的時間機器,雖然可以進行空間轉移,但主要停靠地點還是在秋葉原電波館樓頂,也可以說是一種致敬。

當然從現在的視角來看時間旅行的達成方式可就太多了,《命運石之門》里就列舉過11種時間機器的可行方式,但都還只是構想而已。其中情況好一點的有數學論證,差一點的就只有一個口頭推論甚至是單純一個概念,和牧瀨紅莉棲所說的一樣,目前都無法實現。不過對於熱切期望可以達成時間旅行的人來說,好消息是物理學本身並沒有哪條定理否定時間旅行的可行性——至少現在還沒有——不過也沒有確切可以進行時間旅行的嚴格理論出現。所以時間旅行這一話題就處在一個非常有趣的狀態,既不是民科胡扯也不是現有技術,這才給予各種科幻作品以無窮髮揮的餘地。

說到底,其實時間機器這個題材,只是配合《命運石之門》原作遊戲的一種噱頭。作為一款帶有戀愛養成要素的日式冒險遊戲,玩過的人都應該知道頻繁切換存檔乃是達成全收集的重要操作,這存檔的一讀一取,如果對應到現實世界裡不正是時間旅行嗎?和岡倫的意識穿越反覆進行同樣劇情別無二致,就是玩家中也大有“我到這個世界線收集一下CG就跳躍”的玩笑話。

所以具體說來,時間機器這個東西原理如何並不重要,只是故事的起因和一個道具,更為重要的是背後所要體現人情關係和倫理討論。岡倫發明時間機器后所造成的因果混亂和歷史改變,最終一步步害到自己和身邊的人,連同整個世界都拖入到絕望的深淵的。而在知道一切都是因為自己發送到過去的D-mail所造成的后,他不得不一條一條取消掉之前發送的D-mail,由此又讓身邊的人失去最重要的記憶。然而最悲哀的還是岡倫自己,他記得一切發生過的事,但每次世界線改變后,他身邊的同伴可以說就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命運石之門》的出彩,正是由於這種悲哀感和日常生活背景間的衝突,一個發生在我們平常身邊的生死存亡大戰。

 

相似性,時間機器與時間機器

1960年的電影《時間機器 80萬年後的世界》(國內也譯作《時空大挪移》)劇情上大致上是小說的再現,但在細節上就進行了很多改變,而且為了適應當時的科幻氛圍和觀眾喜好加入很多新情節。與原著的不同點首先是主人公終於有了個名字——沒錯,小說原著的主人公只知道是個科學家而沒有名字——就叫原作者的名字赫伯特·喬治·威爾斯。電影里世界是被核武器毀滅了,主人公於是被封在洞窟中只能不斷向前刷新時間。就這樣來到80萬年後的世界才得到解脫,在那裡看見莫洛克人捕食愛洛伊人。60年代電影的特色大多是英雄救美,所以這部電影的也就加入了主人公救出了被抓的韋娜,消滅了醜惡的莫洛克人,然後回到自己的時代向友人訴說了這一切。這部老電影在當時的確是很出彩的一部科幻電影,但像很多60年代的老電影一樣,這部片子能在人們腦海中留下的符號並不多,唯有那台以黃金為動力的時間機器長期活躍在各種影片的橋段中,甚至於90年代DC漫畫電視劇《超人新冒險》中都有其相關出鏡。

原著和60年代電影雖然在科幻史獨樹一幟,但是內涵上卻沒有什麼值得我們大書特書的內容——這主要還是時代差距太遠,那時候我們感到新奇的事物,在今天看來卻是稀疏平常,而且能夠隨意地討論和想象時間旅行,那也要等到80年代以後相關科學理論的出現才大大增強了我們的想象力,無本之木終究還是難以繁盛。真正打動現在觀眾心弦的還是2002年翻拍的《時間機器》,也就是5pb社長承認借鑒的那部。2002年電影的導演是西蒙·威爾斯,就是原作者赫伯特·喬治·威爾斯的曾孫,他在原著和前作電影的基礎上,再次對劇情進行了大刀闊斧的修改,並且真正向電影注入了主題思想。西蒙·威爾斯對這部電影是相當投入,以至於在電影完成的前夕累的病倒了。


(《時間機器》2002中的時間機器,可能是影史上最貴的道具之一)


這次主人公的名字是亞歷山大·哈德金,是個狂熱的科學家,雖然不像岡倫那樣整天把mad scientist掛在嘴邊,但也是熱衷於一些神奇物品的發明,尤其是眾人都認為是異想天開的時間機器。就像岡倫一件白大褂從不離身一樣,亞歷山大也是一件工作外套一年穿到底,甚至都很少換洗,兩者從“設定”上就有諸多相似。

亞歷山大本來要於某天向未婚妻艾瑪求婚,但就在這個時候他所深愛的未婚妻死於非命。於是以此為契機,亞歷山大加緊了時間機器的製作,試圖改變過去拯救艾瑪。最終亞歷山大成功完成了時間穿越,他成功回到了過去,並且將未婚妻帶離了她本應被人殺害的地點。但是到了之前未婚妻死亡的時間,未婚妻還是因為其他事故而死。亞歷山大於是重複一遍又一遍地回到過去拯救未婚妻,但最後都不能成功,劇中有句很著名的台詞大意如下:“我能回到過去一千次,卻只能看到她一千種死法”。若是看過此片,聽到過這句話,就會對《命運石之門》中“嘟嘟嚕”小姐的悲慘命運有很深刻的“既視感”。而且不光是劇情就連死法也異常相似:劇中未婚妻一開始是死於暴徒的槍口下;真由理最先也是死於萌郁的槍殺。第二次亞歷山大將未婚妻帶離了出事地點,結果還是被新發明的汽車撞死;真由理第二次就是被汽車撞死,第三次則是被地鐵碾壓致死,都是跟交通工具有關。

之後亞歷山大為了探尋他救不了未婚妻的原因,駕駛時間機器一路向前。在經歷了月球撞向地球的天地大毀滅后,時間也是一路前進到80萬年後。遵循以前的劇情那時候人類同樣分為了愛洛伊人和莫洛克人,但與原著不同的是愛洛伊人是留在地球表面倖存者的後代,他們保留了人類的美好一面;莫洛克人則是天地大毀滅時躲到地下空間的當權者後代,莫洛克人社會分工達到了顛峰,作為力量工具的下級奴僕都受首領的精神控制。之後就和前作一樣,莫洛克人抓走了亞歷山大找到新愛情對象瑪拉,而亞歷山大決心去救出她。

在一段搜尋之後,亞歷山大找到了瑪拉,也見到頭腦異常特化的莫洛克人首領。首領讀取了亞歷山大的意識后,告訴了他不能救未婚妻的原因:正是因為未婚妻的死才會有這台時間機器,如果救了未婚妻時間機器也就不會存在,因果如此過去無法改變。在一番搏鬥后亞歷山大最終消滅了莫洛克人首領,但是因為失去了首領的控制,下級奴僕失去了控制最終在遙遠的未來佔據了整個星球,文明不再存在。看到未來世界的慘狀后,亞歷山大終於明白了一點:過去雖然無法改變,但是未來可以,他從過去來到這裡,改變未來就是他是使命。最終他犧牲了時間機器摧毀了莫洛克人的巢穴,從而改變了未來,使地球重新成為一個綠色的星球。

2002年版《時間機器》是原著與60年版的揉合重製,但是加入了很多有思想性的內容,比如人存在的意義、過去、未來和現在對於人的意義、時間旅行的因果不可破論等等。除了上面提到的可以清晰辨認出的相似劇情外,這些思想或多或少的在《命運石之門》中有所體現,而這些正是《命運石之門》深刻留在玩家或觀眾們內心的思考。此外,2002年電影最重要的添加就是主人公亞歷山大對於自己所負使命的最終確定,因為這個他才下定決心用時間機器的毀滅換來黑暗勢力的消滅,同時自己留下重建文明。《命運石之門》的岡倫也是從一開始的只為瘋狂拯救真由理,從而在一個一個相關人的勸說下認定了自己所負的改變未來的使命,並最終打達到了命運石之門進入了一個最好的未來,為此他同樣犧牲了自己最偉大的發明電話微波爐(暫定)。


還有一點就是新電影中的亞歷山大先後與兩位女主角產生過感情,為了去救她們,時間機器分別被創造和被毀滅。《命運石之門》兩條世界線的跳躍同樣也是分別為了救真由理和紅莉棲而選擇的,同樣起源於時間機器而又終結於時間機器。這一敘事線的確立,多少也可以看出這部《時間機器》對於《命運石之門》原作影響的程度。如果說約翰·提託事件所提供的陰謀論氛圍是整部作品的骨架,那麼2002年電影《時間機器》所注入的感情和內涵則是《命運石之門》的靈魂。


遊戲界面里的時間機器

 

超越,不只是“時間機器”

雖然在不少重要情節上與《時間機器》有着諸多相似點,但《命運石之門》依然有着自己的獨到之處,其中最特別的是就其關於世界線的設定,也就是《命運石之門》系列的時間模型。這個模型的設計與之前幾乎所有其他作品既相似之處又有微妙的不同:既不像哆啦A夢中那樣,只要坐着時光機回到過去就可以任意妄為,《命運石之門》有這世界線收束這一不可抗力;也不像《環形使者》那樣過去未來終將形成閉環,未來無法改變(除非沒有環,看過電影的自然明白);更不是龍珠系列那樣,可以任意創造出完全不同的分支世界線。

從設定上講《命運石之門》的世界線總是只有一條,每次發生時間跳躍後世界線都重構了。但是,因為作品故事情節的複雜,《命運石之門》的時間線並不是那麼的嚴謹,上面3種世界線的特徵可以說都有或多或少的體現。劇場版那變動率0.000001%%的R線就是存在世界線分歧的情況;而因為鈴羽的來到,才會有紅莉棲避免死亡的情況,因此才造出了時間機器造成了反烏托邦的未來,從而鈴羽才會來,這就是環狀世界線;最後當岡倫在世界線上“反覆橫跳”在一定變動率的情況下世界線不發生大的變動,這裡所謂的世界線的收束似乎就是單一世界線的情況了。

在這個時間模型中最特別的莫過於世界線的設定。《命運石之門》的世界線是分為主線和支線,每根主線由各自的幾條支線構成,支線雖然細節不同但是重大事件的走向是一致的,在同一主線的支線中確定的命運就一定會發生,如果要避免這種命運也就必須要從一條主線跳到另一條主線上才行,在動畫中就是從α線跳到β線。這種設定可以說是《命運石之門》的原創,別的作品要改變命運只有可以和不可以兩種選項,也既是命定效應和祖父悖論的二選一。《命運石之門》的世界線卻是一定程度的可變,因此情節推進顯得遊刃有餘。可以看出《命運石之門》的時間模型設計吸收了諸家之長,而又屏棄了不利於劇情發展的方面,雖然使得原理複雜無比,但整個作品在這方面處理得當,不僅沒有成為累贅更是整個作品得以不斷更新的動力。

其實這種世界線並不是創作團隊拍腦瓜想出來的,這個現實中也是有理論原形存在,那就是混論理論中的分岔圖。由於相關理論相當複雜,這裡也不便出現大量數學公式,只簡要說明下。分岔圖說簡單點是系統穩定行為的狀態圖,系統出現混沌都是自變量疊代所造成的,而自變化量的每一次變化都會改變系統的回歸周期,在分岔圖中反映的就是出現分岔。


空說無用,還是看一張最典型的分岔圖。從圖上可以明顯地看到,第一次分岔后系統就分成了2個不同周期,對比《命運石之門》的世界線,也就是說明世界在一次重大事件后出現了分歧,一條是α線一條是β線,而自變量的變化率當然就是世界線變化率了。每條分岔之後都有一定的穩定度範圍,其中的細小支線就是那些主線之下無法改變命運的世界線,想要改變就只有從一個主分岔轉移到另一個主分岔上,從圖上也可以看出就是要自變量達到1附近。而且如果模型合適,系統也可以分出3條或者更多條主分岔來,其他作品中的世界線自然也可以包含到其中,只不過上圖的模型是最簡單的情況。因為原理是出自混沌學科範圍,所以這種世界線不妨稱之為混沌世界線,跟妄想科學系列第一作《混沌頭腦》“撞詞”,但這恐怕並不完全是偶然。


α線故事告一段落後,電話微波爐(暫定)隨着岡倫的命令被解體。2018年4月,以β世界線為舞台的《命運石之門0》將放送,雖然同名遊戲已發售了好幾年,但依然是萬眾期待的作品。《命運石之門0》的動畫劇情將怎麼演繹,現在還並不好說,雖然按照傳統基本應該是按照遊戲劇情來演的,但如何將不同結局分支的故事糅合在一起還是有很多未知數,何況其中有些劇情恐怕並不適合在電視上出現。另一方面,故事骨架少了時間機器與《時間機器》的支持。《命運石之門》第一作之後的故事雖然少不了世界線變化,但再沒有像第一作那樣頻繁的跳躍,時間機器更多是作為分歧世界合理化的存在,而非推進劇情的核心,故事更傾向於情感糾葛。新的《命運石之門0》將是延續之前的轉變,還是早早復活了電話微波爐(暫定),開啟新的時間冒險,這些只有等4月以後才能知道了。

《命運石之門》的故事產生於“時間機器”,卻不拘泥於“時間機器”,對此的超越乃是這部作品長盛不衰的奧秘所在。《命運石之門》不僅僅是“一”部科幻作品,每一條世界線都可以演化出一個全新的故事,只要樂於去幻想,岡倫和他的夥伴們就可以在世界的舞台上一直扮演下去。以2010年7月28日為起點,不同的時間分歧,正在我們的頭腦中分化着。



QQ圖片20190903184601


加載中, 請稍後
頭像
表情
發表書評 發表評論
后再評論, 沒有賬號請先 註冊

評論成功

0條評論
只展示書評
加載中, 請稍後

后再評論, 沒有賬號請先 註冊

表情
輸入滿200字時可切換書評發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