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小说地图.第三章.资料的场景

文章分类:轻之文库专栏  作者:天天座   发布时间:2017-04-28 18:53


00.当科学遇上魔法

纯白的修女从天而降,来到自己的房间。

“这怎么可能啊……”上条当麻低语着。但那名修女打扮的少女却表示,她是从魔法的世界逃到这里来的。这里是将“超能力”认知为“一般科学”的反超自然学园都市。

上条对这名自称“禁书目录”的神秘少女的言行起了很大疑心,然而真正的“魔法师”却在两人眼前出现了——

《魔法禁书目录》·镰池和马·第一卷·简介

这段情节,我想各位耳熟能详。

初次接触轻小说或者轻改动画的很多人,如不是看《灼眼的夏娜》或《凉宫春日的忧郁》入门,最大的可能性便是这部《魔法禁书目录》。


充满个性的世界观、复杂多变的势力纷争、极富特色的人物,像这些特色这本书还有很多,而它曾创造的成绩根本不用大书特书。

要知道无论是谁都想问一个同样的问题——“到底什么时候出魔禁第三部的动画”。能在ACG爱好者中做到这种程度的影响,其它事情自然不必多讲。

要说作者我一开始最迷恋魔禁什么,自然是这套奇妙的设定。魔法与科学,两个势力相互较劲打作一团。诸如英国清教、学园都市、魔法、超电磁炮,这类熟悉又陌生的设定名词,看上去就觉得很帅气而且很有韵味。

可以说魔禁的世界观设定,在最初带给人的冲击很大。本书将这套设定路数运用得当,最大限度展现了设定的魅力。

设定不仅仅是故事中的场景,时候出色的设定就像故事的包装,一眼过去便让人眼前一亮。依靠设定的魅力紧紧吸引读者看下去获得超高人气的书,也就魔禁与其它寥寥几本。

今天,我们便来谈谈轻小说中设定的功能。

轻小说设定的纷繁复杂,为什么要以魔禁入题?因为科学与魔法两支几乎将日本最大的两种故事风潮概括在其中。所谓科学便是SF,所谓魔法便是奇幻。在轻小说里幻想设定,全由这两股力量发展而来。

篇幅有限,我们仅从SF一支开始说明。


01.SF的起源和发展

SF是科幻小说(Science Fiction)的缩写。

顾名思义,最早的SF故事是以小说形式创作的。

这个名词由美国著名科幻杂志《惊奇故事》的创刊人雨果·根斯巴克首创。在1926年《惊奇漫画》的第一期Science Fiction一词首次出现。同时,《惊奇漫画》的创刊年也可以看做美国SF发展的元年。科幻小说界备受推崇的“雨果奖”便是为了纪念雨果·根斯巴克,而用他的名字冠名的。

虽然SF一词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开始普及,但实际上它早在十九世纪就已经出现。英国乔治·威尔斯发表的作品——《时间机器》、《隐身人》,在法国凡尔纳发表的作品——《海底两万里》都是相当优秀的SF小说。

这种充满严谨科学设定,能够激发人们对未来生活展望的小说大受欢迎。故事中时常涉及到精密的机械装置与发明创造,给视觉化提供了施展空间。

1867年凡尔纳的小说《月球旅行记》中出现了绘制的插画。一幅幅插画把人们从文字的想象中解放出来。这些有关飞行器、月球风貌的插画让SF的魅力得以直观展现。1902年由其改编而成的同名电影《月球旅行记》更是将视觉化推向了影像化。

据导演称,他正是根据当初《月球旅行记》中的小说插画得到场景与道具的灵感。


在这之后,SF电影开始长足发展。1927年的《大都会》、1951年的《地球停转之日》、1968年的《2001太空漫游》和《人猿星球》都是影史上不得多得的佳作。

在SF推向高潮时,各形式的影像作品也蓬勃发展起来。据庵野秀明回忆,他当时最爱看的科幻剧集便是英国拍摄的木偶剧《雷鸟神机队》。在其中的很多机械场景、火箭发射之类的段落,都在之后他的名作《新世纪福音战士》中有所体现


题材的广泛和表现手法的多样,让SF的定义开始由Science Fiction逐渐转向Science Fantasy。

不过在这段时间后,SF的发展迎来了低潮。国际大环境的改变、越战的爆发、西方世界反战情绪高涨、人权运动兴起,让人们开始关注社会现实。这段时间得以热门的名作不再是SF作品,而是变成了《教父》、《出租车汽车司机》一类的现实向作品。

隐忍是为了蓄势待发。

当年看着《大都会》、《地球停转之日》长大的年轻人有些进入了NASA工作,他们在完成项目后便进入电影行业。

年轻人不满足于现今的电影特效技术,想做出更加有魄力的科幻场景。怀着这样的心愿,他们聚集在名叫“工业光魔公司”的地方,研究着各种各样的拍摄设备。

最终,他们做出了划时代的巨作——《星球大战》。

《星球大战》取得了极高的票房,不仅重新掀起SF的热潮,还将这股热潮在日本重新推向高峰。无论是SF小说还是SF电影都在日本具有广泛影响力。更有甚者,像是田中芳树的《银河英雄传说》、小松左京的《日本沉没》已享誉全球。

这个年代,日本又恰好诞生了《宇宙战舰大和号》和《机动战士高达0079》这样重要的科幻动画。在大潮的影响下,这类SF风格的日本动画受到热烈欢迎。

与《星球大战》相似的是在日本另一批看着日本特摄、SF剧集长大的年轻人很多也开始逐渐走向动画制作的一线。在这之中尤其以大阪艺术大学出身的庵野秀明、山贺博之、赤井孝美最引人注目。

在大学期间由冈田斗司夫牵线搭桥,庵野为日本第二十届SF大会制作了开场动画,一经放映便技惊四座。这些年轻有为的有志之士成立了著名动画制作公司GAINAX。

在1987年,GAINAX的成名作——《王立宇宙军》上映。

 

当时二十出头的庵野秀明和樋口真嗣担任了《王立宇宙军》核心的制作任务,而他们统领的制作团队也大多是二十来岁的年轻人。

这一代的制作者是看着以前的动画、特摄、SF作品长大的一代。因为日本动画制作缺少人手,年纪轻轻便进入了动画制作现场。没有经验的年轻人却有不凡的胆量敢于做各种各样的尝试,在不断的打磨中日本动画中的SF开始有了自己独到的风格。

SF风潮在动画中的影响一步步升高,并在EVA中达到顶峰。看着高达、飞跃巅峰、银英传长大的新一代年轻人,开始进行新一轮的创作。

人机恋爱、巨大机器人、战斗装甲,这些有关SF的设定,是日本创作者与SF的传承。充满魅力的世界观交到新一代的手上,他们有的做起了动画,有的做起了游戏,还有一些做起轻小说来。

“机甲”、“科学”、“超能力”、“科学实验”一类的词汇在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而这份底蕴成就了现在丰富多彩的SF体系。


02.以10000为起点开始

窦文涛做聊天节目的时候总结出来个经验教训——假设对谈双方都知道什么是1什么是2,那么聊天就可以直接从3开始。


说得通俗些便是你我知道什么是诸葛亮,什么是刘关张,那你我便可借着已经知道的内容开始聊什么是三国了。

这里涉及到理解基础的问题,任何小说都存在着这样理解的门槛。你看不懂这个词汇我能看懂,对于能看懂的人来说,他的理解自然要大于没看懂的人。

比方说我,如果书中的文字谈到我感兴趣的内容,自己对这本书的好感亦或者眼光就会完全不一样。

这也是亲和力。

亲和力并非只能从人物中寻找,作者的腔调、口吻、设定、场景都会给这本小说带来重要影响。对一本小说来说,情节、人物之外还有相当多的非主要信息。这些非主要信息共同构建了资料的网络。

就拿SF设定来说,无论怎样天马行空,终究能从庞杂的资料里找出一大堆知识。就像超能力、隐身人、人机恋,这些词汇和题目都是经过无数信息凝练后站在信息顶峰的词汇。人透过对这些词汇完成了对资料的接收进而达成消费。

成熟轻小说诞生的时间段正好处在资讯资料最为爆炸的时代。资讯在增加,之后又开始贬值,资讯和资料正在变成世界上最不值钱的东西。

人无法一次性接收如此多的资讯,所有人对事物的理解都是爬梯子的过程,要一点点积累才能提升。在海量资料中寻找能够理解的信息,自己才愿意去探索资料来完成学习。本质上来说,设定的解读过程是资料内容的学习过程。

读者通过作者的描述完成对信息的补足,之后开始逐步转为对设定的消费。

对于设定资料的消费,一直是读者补充知识的主要方式。在这点上小说这个题材在世界各地的贡献,都是非常巨大的。

就拿我来说,我对于ACG的相关入门理解,很大程度上源于同人小说和综漫网文。什么是型月,什么是东方,这些世界观的初探和基本了解全都得感谢这类小说。就算是魔法禁书目录,有关于一些科学解释、魔法宗教的解释(虽然绝大多数都是鬼扯蛋)都在有意无意丰富自己的知识网络。

资料的消费也像是买卖。我对这些知识感兴趣想了解,所以这类书籍达成了我的愿望。他的设定、场景、叙述满足了自身需求。

光说SF设定,就让很多读者开始变成去了解掌握科学知识、精密机械的发烧友。这便让一些周边商品的消费有了充足的可能性,比方说机甲模型。可以说,资料的消费是观众得以进行实际消费的前提。

不仅如此,这些设定的资料会让观众渴求更多。打个比方我想看和魔禁一样的书籍,而魔禁只有一本,肯定是无法充分满足这类需求的。这些外溢的资料需求,催生一部分人群开始转向同人创作。这也是同人创作会有人观看的缘由。

通过描述,我想大家快看出来了。实际上资料与前文中提到的价值观念,本质上是一种东西。因为我可以没看够这类型的题材,我也可以没看够炮姐耍帅,想看更多。

资料和价值观念是同宗同源的,都可以称之为符号。它们都是有意义的符号。人通过消费自己感兴趣的符号来得到精神的满足。

兼具观念人物和讯息资料的成熟轻小说能死死地将读者锁住。这种奇特的消费现象以文字为体裁的小说为源头开始充分发挥威力。文字本身就是符号代码,它与影视或者动画完全不一样。小说的欣赏方式不是观看,而是解读。

然而,符号的威力不止如此。


03.亲和场景构建梦境

从上文可知一点——符号在功能上划分有观念价值和讯息资料两大类。

那么轻小说是否能够以观念价值为骨架,讯息资料为血肉,更好构建读者更能接受更喜欢故事的场景呢?完全可以。

轻小说作者们经过磨合,想到了最为合适的故事场景——校园和异界。

校园和异界都是观念价值的产物。它们设计的价值意图是为读者提供展现自身愿望的梦境。正如绫波丽对碇真嗣所讲——什么是梦?那是现实的延伸。什么是现实?那是梦的终结。

这其中,校园对应安全,异界对应渴求。

少年读者的生活被教育体制所掣肘。家庭、学校、回家的路,成为了他们生活经验的全部。少年读者被生活阅历限制只能够理解以校园展开的世界。

他们对于成人世界的利益纠葛,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一概不知。就算有所知晓大多数人都似懂非懂。正因为无法理解,所以他们才将自己置身于最安全的环境里。在校园的故事里,父母多半不在身边更有甚者直接父母双亡有车有房,老师虽然有但形象都是高深莫测非常单一的。

不仅如此,对于很多成人世界的情节和故事架构读者永远是排斥的。他们无法理解,更别谈有趣了。这是他们心理愿望的一部分,看过之前文章的读者会十分好理解。同时这也很好解释,为什么学园都市这个设定能够如此经久不衰。

校园这个庇护伞中,读者是最安心的,他们几乎什么都不用担心。这个场景中展现的故事,时常伴随着危机的发生,可是有校园的庇护,角色不会陷入真正的危险。

校园场景是场景中的保守派。从梦的性质来讲,这是一场安全的梦。从校园出发,在校园中添加各种各样的讯息资料一下子就读者就会感到有趣起来。学园都市便是最好的例子。

如果校园是保守派,那么异界便是折中派。

异界是直接将角色置身于完全未知的环境,通过明确的故事线完成对故事世界的探索。这类故事的代表多半是穿越了。很有趣的是,喜爱看异界场景的读者从上述观点出发实则是更有求职欲望的一群读者。

面对完全未知的世界敢于踏出第一步,足以说明读者对于符号的渴求实际上远大于喜爱看校园场景的一类人。愿意探索完全未知的世界,其中可能会有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出现依旧愿意去看,就是种觉悟。

不过很明显,纯粹的异界场景构建起来十分费事而且少年读者还是容易受伤的。读者就算有一定的好奇心可以接触异界世界,但是他们还是更愿意看到自己想看到的内容。

异界场景开始劣化。

他们开始用被充分接受的设定来构建场景,比如说魔王勇者、打怪升级这类就是十分典型的。不得不说,异界场景在出现之初就在走钢丝。即使使用了大家惯常的设定增加了亲和力,也还是没法防范出现让读者受伤的事情出现。

就算是这样,异界场景的故事依旧受人欢迎。读者永远渴望长大,渴望获得更多想知道的信息。满足他们的愿望,是作者构建故事世界的基本要务。


04.文化商品是武器

现今文化商品形式多种多样,而为读者创造梦境的根本任务从来没有变过。读者想要知道更多,想要美好的梦境,这个心愿不但没有改变,反而越来越强烈。

这归根结底还是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在继续增大,大家不愿意面对一些沉重的事情。这种情绪只是一种对抗现实的手段罢了。

不得不说,现代社会越发展人对梦境的渴求便会愈发强烈。这种行为本身就是反理性的,甚至带有强烈的自身情绪在其中。资料的场景构筑起来一到高墙,在小说之中人只愿意和自己想要的东西交流,甚至最后可能发展成自说自话。

这都是社会发展之后不可避免的产物。如果缺少了梦境的制造,人依旧会选择各种各样的发泄方式,不过肯定是不那么和平的方式。

所以美梦从不可耻。

制造美梦的作者们,可敬。

唯一可耻的是面对问题毫无办法,还推卸责任的现实。


相关阅读

【系列】轻小说地图——第一章.日本轻小说的底牌

【系列】轻小说地图——第二章.轻小说的角色中心制

【系列】轻小说地图——第四章.情节的边界

QQ图片20190903184601


加载中, 请稍后
头像
表情
发表书评 发表评论
后再评论, 没有账号请先 注册

评论成功

0条评论
只展示书评
加载中, 请稍后

后再评论, 没有账号请先 注册

表情
输入满200字时可切换书评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