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王下乡视察,墨家弟子暗中保护,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毕竟墨家根本不在乎王公贵族,只在乎民众百姓。他们现在之所以这么卖命,是因为赵括和他们说过:

“大王看到你们发明的那些农具,必然明白其有助与耕作,再加上我和父亲在一边吹风,大王必定下令在全国推广这些农具,到时候耕种的民众将免去很多劳累,日子也就舒服些了。”

墨家就是墨家,一听说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顿时一个个就像打了鸡血一样,守在了赵括的俸田里,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保护赵王。

另外不得不说的就是,虽然楚国邓陵之墨和秦国相里之墨看在赵括的面子上暂时和好了,但这段时间还是一直在争论谁才是墨家老大,因此两派都不遗余力的召集各国的门徒,前来赵国以壮声势,夺取“真·墨家巨子”的地位!

所以邓陵林这位“楚墨巨子”手底下已经聚集了一百来号人了,而秦墨的唐闭他们由于长期在秦国不受重用,财务困难,目前也只来了六十多人。看来自古以来,大侠的日子过得就是比工农好啊!

两派墨徒靠近200人,吃住和发工资可愁坏了赵括,但总不能把他们赶走吧,因此只好硬着头皮包养着,全部纳入科技园编制。有生产任务的时候,一起去做工,没任务的时候空下来自己制作些新工具,然后赵括想办法把他们做的东西卖给赵王,捞一笔钱后再来养这群墨家弟子……

赵奢也担心过:如果这批人里面有间谍该怎么办?但墨家毕竟是墨家,他们掌握着这个时代的科学技术,因此入门的门槛比较高,所以仿冒起来比较困难,而且大家又都是相互认识的,可以相互提供担保,因此在经过一系列内部自查后,暂时可以确定这里的所有墨徒都是可靠的。

“总觉得这些墨家弟子,像是特务。”看着农田里的墨家剑客们,回想着他们严密的组织关系和保密手段,赵括不由感慨着。

这次要向赵王推销的第一件神器就是:铁犁。

一人牵着牛,一人扶着铁犁,在赵王的注视下,不一会儿就从一亩地的这头犁到了那头。在普遍还在使用木石制作的耒耜翻土的赵国,这速度简直就是开了挂一样令人吃惊。

“小爱卿啊,你这一天能耕多少亩地啊。”赵王吃惊的问道,就连陪同的平原君等人也是相当的期待答案。

“大概一人一牛一天可耕6亩地。”赵括笑道,“一百亩地,努力一下大概需要15天。”

赵王在内的所有人都吓得深吸了一口气,以前一户人家五六口人没日没夜的干,都需要40天左右才能干完的活,现在两个人15天就能干完?那这户人家耕种个二三百亩地也不是不可能呀!

当然,这里说的“亩”指的是战国时期的度量衡,大概相当于21世纪的三分之一亩。

虽然效率确实很恐怖,但赵括看着那牛拉着的笔直的铁犁,还是觉得有哪里不对劲,和自己以前在电视上见到过的不太一样。具体哪里不一样,他这个没种过田的人就不知道了。

“听墨家说,铁犁牛耕在秦国腹地很常见,牛不足的时候,秦国还会用马匹替代。”赵奢也补充道,暗示赵王:我赵国已经落后啦!秦国农业开挂了,我们再不追赶,就打不过人家啦!

果不其然,赵王开始询问价格了:“不知这铁犁和耕牛的价格分别几何?”

“一副铁犁50钱左右,但牛的价格在1000钱以上。”赵括不太好意思说道,“大王您看看,能不能让全国多养些牛呢?”

“有这钱还不如养战马呢,我看这铁犁还是让人拖着犁地吧。”赵王的脸顿时就黑了下来,“寡人看人耕地也不比牛耕地慢多少。”

“嗯……大王英明。”赵括无奈的拍了下马屁,这个赵王还真是小气到极点了。

不得不说, 牛耕难推广是因为牛的价格高,而不是因为农具什么的。

于是赵括问正在演示耕地的那两位墨家弟子:“两位,如果是人拖着铁犁耕地,一天能犁多少?”

“额……四五亩吧。”墨家弟子也吃惊了。

赵王也很满意:“一户人家五口人,男女老少上阵,百亩土地也不过十几天,快,太快了。”

好吧,你说快就快吧。赵括简直对这个赵王无语了。

接着赵王下令道:“小爱卿,寡人这就下令让盐铁官配合你,你这就让你的门客全力打造铁犁吧,四个月后秋收后,由盐铁官送往全国销售。”

“诺……”

不管怎么说,铁犁是卖出去了,成本不到30钱一副,有得赚。

之后一位墨家弟子扛着锄头下了田,开始演示用锄头手工翻土,旁边还有一个只是用耒耜的人一同耕地,对比工作效率。由于利用了直角产生的杠杆原理,锄头比原本直条状的耒耜更加省力,效率也高了两倍以上。

“这个叫锄头的东西看起来倒也简单,但却比耒耜快几倍有余,不知一人一天耕地多少?”赵王的眼睛又亮了,比之前见到铁犁牛耕还亮,因为他明白:锄头肯定更便宜!

那墨家弟子回答道:“禀告大王,使用这种锄头,一个成年人,两天耕地约3亩。”

赵王点头,心算了一下好一会儿才算出个结果来:“一户人家二十多天可以耕种一百亩,也算是很快了。”所以赵王接着又开始问价钱了,“这锄头,一副多少钱?”

赵括担心墨家弟子太实诚,于是抢答道:“不贵不贵,也就20钱。”当然他是往高了报价的,真实成本也就10钱不到。

此外,20钱的锄头,一人一天一亩半;50钱的铁犁,一人一天四亩地,二者效费比差不多,因此锄头也不至于抢了铁犁的生意。

但赵括其实此时已经出现了新的担忧,而且是非常现实的担忧,那就是:

“大王,臣觉得,咱们赵国的铁产量,似乎不太够啊。”赵括抬起头,眉头紧皱,望着赵王,尴尬的说道。

可不是,全国上下大约有五六十万户,就算只有十分之一用上铁锄头,五万个锄头的用铁量,就已经赶上全国一年的冶铁量了,说不定还超了……

因此,冶铁问题,必须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