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听过昆曲么?

我没听过,我对昆曲的了解几乎没有,完全来源于郭德纲的相声。什么“雅到极致不风流”。

以前,我不知道为什么用很多典故就是雅,因为我不是文化人,我不了解那些典故。

我父亲,他很早接触互联网,当然比我早,第一次了解到meme这个词的时候,他说:

“在网络上玩梗和写文章时候用典,是一回事,你们叫玩梗,我叫引经据典。”

我很尊重我父亲,并将他的结论奉为圭臬。直到我接触了许多meme,也进入叛逆期。

我发现meme和典故不一样,meme是简单的,易于传播的。

典故是复杂的,文言文的,不明所以的。

比如沆瀣一气。我不去了解这个词,想一辈子也不会知道,沆和瀣指的是两个人,而不是什么臭水沟一类的东西。

而我接触的meme却不一样,我知道“这白开水怎么没味啊”从何而来,我知道淫梦梗,饼干梗,我看过无数“鸡汤来喽~”的二创,然后和一同玩这些梗的人交流。

仿佛我是他们的一份子。

然后我意识到,我父亲是正确的。我玩梗,就像是知识分子听昆曲一样,为了和大家产生同样的身份认同。

我开始在文字里玩梗。我把网络热梗内在化为我自己的写作模式。

但当别人在贴吧,在nga称赞我的时候,我却感到痛苦。总的来说,我是一个很容易被别人影响的人,我喜欢他们称赞我。

“文字有梗,很有趣。”

“优秀,能整活儿。”

“太厉害了。”

我听见这样的称赞,会不由自主的膨胀,喜悦……

不,狂喜!

狂喜!

我,被认可了!

我,写的东西被夸耀了!

我,真厉害!

但我回味自己写的东西的时候,却发现,那只是含有一些梗,发了一些糖,写了一些喜闻乐见东西的,纯粹的垃圾而已。

为了得到称赞,我在不断的生产垃圾,不断,不断的为了别人生产垃圾。

我不想表达我为了取悦大家,得到大家认可而玩梗这件事本身是错误的。

我只是在想,为什么玩梗的多少会变成评判文字是否优秀的标准。

在别人的文章里找到自己知道的梗难道是那么有成就感的事情么?我不知道!

为什么昆曲要写那么多典故?我不知道!或许是因为读书人好这个。

为什么大家为了彰显自己是读书人,不惜抱着四书五经听昆曲?难道只是因为读书人的身份认知让人骄傲。

为什么用典多就是好文章?是因为用典多证明你读过很多典籍吗?很有文化吗?

我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不断在玩淫梦梗,即使他没有看过仲夏夜的淫梦,还有那么多人在玩cookies梗。就算是空洞如cookies的东西,也能孳生出一整个亚文化圈子。或许我们人类的脑子里,就是有什么自发生成亚文化的器官吧。

啊……很有文化,很有亚文化。

真是优雅而又完美的对称性。

我盼望着我能写出什么真正有趣的东西,我也觉得大家知道什么东西是真正有趣的。我受够了连戏仿都算不上的玩梗,可是我又能怎么做呢,我失去写出真正有趣文字的能力了。

这是我的讣告,我作为一个写东西的家伙,死去了。

明天,我将继续玩梗,继续写小甜饼,继续写大家会称赞,喜闻乐见的东西。这是我的生活,我的爱好,我的工作,我生存下去的意义。

因为我太弱小了,没有力量。

我们别无选择,只能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