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类

甲虫是陆生和水生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昆虫,没有之一,也就是鞘翅目,因为有着坚硬的第一对鞘翅,将全身几乎全部都包裹在保护之下而得名。灾害化之后,甲虫由于在甲壳上的特点特化,而改称为装甲虫。一般的装甲虫都有着远超人类的大小,身长在两米到五米间不等。其中有着特殊的“胎生”特征,身长超过二十米,数量极少的一支,或者因为数量极度稀少的原因,而被限定为已经发现的若干只,拥有育子装甲虫的名号。是穹顶上发现过的,体形第二大的生物。

细致分类方面,由于育子装甲虫的母虫有着让后代在体内孵化、养育直到第二次蜕皮及变态的习性,所以认为其起源自一系有着一定程度养育后代的昆虫如负子蝽,而在体内养育可以自由活动、甚至会相互攻击的子代代的习性,则被认为来自于鲨鱼。

形态

灾害化以后,育子装甲虫依然保持了蝽虫的基本轮廓,比如背部的基本轮廓,头胸腹的基本外形,以及腿部的外形,不过这种保持必须是抛开比例和细节结构的情况下才能定义的。所以可以勉强视作是巨大化的蝽虫,拥有近三角形的头部,胸部至腹部整体成铲型,身体比较扁平。

育子装甲虫是拥有多段变态的完全变态发育型昆虫灾害,身体大小随着蜕皮次数和变态阶段有着极为巨大的变化。从母虫体内解剖得到的虫卵大小仅5厘米,完全成虫的个体会达到4米长,而受精完成的雌虫会继续蜕皮发育,最终长到二十余米长。

形态仅记录完全发育完成的雌虫,即已经完成受精并进行过第五次蜕皮后的个体,这种个体一般被称作母虫。母虫的体色,一般是红黑相间极具威胁性的配色。其他阶段的形态特点,会在生命周期这一节详述。

头部,接近三角型的头部,实际是卵圆形的实际头部,和颈部厚实的盾甲和连接结构,这一点使得头部只有外形保持了原型的外形。由于头部的质量,而使得母虫的头部一般都是低垂的,与身体的长轴成20~25度的俯角。在头部的器官有三种,复眼、触角和口器。其中口器和原型不同是咀嚼型口器,虽然整个生命周期中都是杂食性的,但是由于完全发育后迟缓的速度,所以母虫一般仅进食植物。口器中,有一对分泌腺体,可以分别分泌两种可以互相反应产生膨胀的液体,被认为是原本的臭腺异化后的产物。母虫仅拥有复眼,至今检查过的个体,没有发现过单眼的存在。复眼呈外凸的椭圆形,分布在头部两侧。成对的复眼之间,是育子装甲虫的母虫特征性的接近正圆型的红色斑块。除这块红色斑块外,在成黑色底色的头部,会有两到三对红色带状条纹从复眼的基线向外侧延伸至甲壳接缝处。触角是位于复眼的斜上外侧,经过测试,这对触角的触觉、味觉、嗅觉等功能均相当低下。在甲壳的保护之下,有一个容量接近十公斤的脑部,但是没有分页,神经结构依然相当原始。

胸部,肌肉,甲壳,肌肉,甲壳,还有一个胸部神经节。胸部是育子装甲虫肌肉功能最为强大的部分,因为其连接于腿部和翅膀。由于腿部和翅膀可以独立支撑或者带起重达数百吨的母虫身体。所以对母虫胸部的结构、肌肉结构研究,一直在塔镇非常热门,但是并没有什么价值的结果。胸部,有一个独立于脑部的,可以独立完成几乎所有反射过程的神经中枢。

腿部,三对腿是育子装甲虫装甲最为厚实的位置之一,总长度从前至后分别是20米,18米和26米,也就是体长的1倍到1.3倍。分居两侧的任意三条腿,就可以支撑母虫的身体。

翅膀,母虫拥有前后两对翅膀,位于前方的几乎完全由甲壳组成的鞘翅,和位于鞘翅后方,同时也几乎被鞘翅覆盖的膜翅。鞘翅本身只有保护功能而没有飞行的功能,该功能完全由膜翅完成。膜翅一般成折叠状收纳于鞘翅下方,在完全展开后,翼展接近百米,最宽处15米,支撑结构至今未解明。在穹顶可以查阅的所有人类已知的资料中,并不存在可以这样保持1厘米厚度,仅有不足1分米粗的脉络支撑,保持15米*50米的伸展,还以10Hz频率扇动,提供近千吨升力而不损毁的材料。

腹部,拥有消化系统以及其他的重要系统,但是在母虫阶段,众多器官均呈退化状态。唯有子宫,或者说子巢会在母虫阶段极端地增大、复杂化。根据子虫所处的阶段不同,母虫的腹部形态存在几种变化。在虫卵刚孵化的阶段,母虫的腹部是扁平的,贴合于鞘翅上的。而当临近生产的时候,母虫的腹部会极度膨大而低垂。

甲壳,母虫的装甲级甲壳,主要分布于头部、头胸交界、胸部、胸腹交界,鞘翅和腿部,腹部的甲壳相对较薄。甲壳的厚度主要呈现重点加强型,在支撑身体的位置,如头胸交界除和腿的根部,甲壳厚度是最高的。育子装甲虫在蜕皮到母虫阶段之后,装甲会向着复合化演化,由于甲壳的厚度增加,其内部的结构也相应复杂化。除了包含层壳状的坚实部分、相对松散的支撑部分,也包含有脉管系统。这也是母虫为什么在最后一次蜕皮之后能持续增长体积的原因,和一般昆虫的外骨骼不同,母虫的外骨骼,存在无限制的生长带。

子宫、子巢,母虫蜕皮之后,整个生殖系统会退化到只保留子宫,并且周围的脉管等结构会极端丰富化。随着子虫所处的阶段不同,子巢也会演变为不同结构。在卵阶段,子巢内部会保持温暖、湿润,由向外突起的黏膜褶皱分别包裹起卵。在卵孵化后的第一阶段,子巢内会出现空气层和富含营养的羊水层。随着子虫的生长,羊水层会慢慢退去,同时子巢黏膜会迅速增生,褶皱再次折叠而堆积成瘤状供子虫取食。当子虫二次蜕皮后,子巢的内壁会坚实化,失去营养提供的能力,成为完全的保护结构,等待子虫产出。

习性

种群,和灾害化之前一样,育子装甲虫是单独行动的生物。但是在第四次蜕皮之后的繁殖期,有观测到聚居成群的情况,不过由于数量十分的少,并不能认为那是一个种群,而是临时的聚集罢了。

食性,根据所处的阶段不同,育子装甲虫在整个生命周期中摄食的对象存在一定差别,所以被认为是杂食的。在刚孵化的时候,是直接从羊水中吸收营养,之后以取食母体提供的食物为生,这个阶段是完全肉食性的。出产之后,以捕食其他动物为主,辅以部分植物的种子和果实为生的杂食状态,但是不能消化纤维。而在最终蜕皮后的母虫状态,则成为完全的素食,以植物整体为食,能从纤维素开始水解消化。

繁殖,育子装甲虫极具特点的特性,是其一定程度上可以称之为卵胎生的繁殖模式。在完成第四次蜕皮之后,育子装甲虫就会进入繁殖期,并倾向于聚集在一起进行交配。如上所述,仅有完成受精的雌性育子装甲虫会进行第五次蜕皮。第五次蜕皮之后,母虫会进入大型化生长模式,巨量地摄取食物并开始不断增长。在母虫的体形到达一定程度之前,体内的卵都是休眠状态的,经实验这些卵暂且不能通过人工手段从休眠状态唤醒。在母虫体形成长超过二十米之后,包含有休眠卵的子巢会发生暂时没有辨明的变化,随后卵便会在短时间内集中孵化。之后孵化的幼虫会在子巢内生长发育直到第二次蜕皮,之后产出。而育子装甲虫的产出,是以子虫突破母虫的腹壁来完成的。在接近出产的时期,子巢会向腹部后部靠近,周围悬吊的筋膜和肌肉都会逐渐吸收凋亡,最后子巢外壁会和腹壁相融合,等待子虫出产。该出产过程会直接导致母虫死亡,而子虫在出产后一段时间内的食物来源,便是母虫的尸体。如果子虫出产的数量较适当,母虫的尸体会提供营养直到子虫第三次蜕皮。

生命周期,育子装甲虫共有五次蜕皮,将整个生命周期划分为六个阶段。其中在母虫体内成长的第一二阶段及出产前的第三阶段前期,统称为幼虫,经出产后称子虫,之后随蜕皮,分别为长虫、成虫和母虫。从卵孵化诞生之后,幼虫呈分节的蠕虫状,通过体壁吸收营养成长。第一次蜕皮之后,开始拥有头胸腹的分节,并分化出眼、口器、短足、中枢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等基本系统,该阶段形态类似于蛴螬,能取食子巢壁的食物,并在一定程度上能自由活动。第二次蜕皮,过程类似化蛹,但是过程极为快速,会变为接近成虫的形态,外骨骼基本成型,具备能快速行走的腿部,可用于飞行的翅膀,尚未发育的结构还有胸节和生殖系统,该阶段已能自由活动,并开始出现类似于玩耍的相互攻击行为。从孵化到出产,一般会持续一个月左右的时间。第三次蜕皮之后,最大体形增大,开始具备消化植物性食物的能力,胸部神经节开始分化,该阶段开始所有长虫都会避免于同类接触,独自生活,一般会在三年之后迎来第四次蜕皮。第四次蜕皮之后,会成长会成虫,生殖系统成熟,所有同龄的成虫均会开始聚集进行繁殖行为。受精后雌虫会进行第五次蜕皮,成长为母虫,再经过三到四年时间成长,开始孵育后代。

敌性

目前来看,育子装甲虫的母虫不具有对人类的敌意,但是对于长虫和成虫,人类是捕食对象而具有攻击性。所以母虫不会主动攻击人类的原因,也是食性变化的原因。而在穹顶范围内,母虫的繁殖行为会直接威胁到人类。为了给后代提供更加安全的环境,母虫会离开丛林,进入人类的区域。而由于某个不能提及的原因,母虫会向这个区域的中心,也就是塔镇前进。这个侵犯行为,严重威胁到了穹顶安全,所以在观测到母虫离开丛林的情况之后,会立即组织讨伐。这个讨伐预案,在所有穹顶上均成立。

食用性

育子装甲虫是可以食用的。由于厚实的装甲保护,所有的装甲虫种类,都不具有毒性或其他影响使用的特性。以母虫为例,拥有极为紧实而大块的肌肉组织,是比较优秀的食材。腹部接近子巢的位置,有大体积的脂肪组织,可以非常容易地提炼出食用油脂。而且由于母虫完全素食的食性,从肉质到体液都没有过多的腥味,但是等效的,肉质也不具有过分浓郁的味道,需要足够的调味才行。过于庞大、没有脂肪间隔的肌肉组织,也容易导致一些人对口感的不满。不过由于母虫出现量的极为稀少,并不存在好不好吃的问题。

养殖

不可能,养殖本身是不可能的。难点从获取种苗开始,只有出产后的子虫可以养殖,但是子虫有着媲美蜂类乃至蜻蜓的空中机动能力,要无伤捕获极为困难。之后,还有饲料的问题,子虫到成虫,都是杂食性的,但主食仍然是肉类,会严重侵占人类自身的食物来源。而且在到达长虫之后,就开始对人类有威胁性了。对育子装甲从的养殖方案,仅仅经过可行性分析,结论是不可行。